官,对北齐的兵力十分了解,以如今的情形北齐比不得大周。”
“若是想在短时间内增强兵力,只得公开招募兵勇,并且给予丰厚的待遇。但凡应募者,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若是有人为国捐躯,朝廷便对其家里的女眷进行加封,并且赐予钱财和宅地。”
“对于这一条政令,您同意了。”
北齐帝点了点头,确有此事:“你后来禀报朕,说是没有百姓应募,你便打算借鉴史记里记载的耕战合一的国策,让将士们平日里耕地,在农闲的时候进行作战训练,一旦北齐和大周爆发了战事就应征入伍。”
“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增强兵力,而且没有荒废耕地。既保障了粮食的产量,能够给将士们提供粮草,又能让将士们够维持生计,奉养父母,延续香火。”
说到这里,北齐帝疑惑道:“这一道政令下去,对百姓只有利,没有弊,那又为何变成百姓与官兵相斗的局面?”
北齐帝十分认可刘峥嵘的一句话,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所以同意了耕战合一的策略。
“问题就是出在这儿。”刘峥嵘装了满肚子苦水,一脸苦相地说道:“如今百姓不止立军功做官这一条路子,还能通过参加科举入仕。除此之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半百姓失去土地,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还有一些百姓做起了买卖,不再耕地农作,种种因素,导致难以实现耕战合一的法子。”
“之前这条政令还没有实施,我们都没有想到这耕战合一的政令竟是这般难以推行。可政令已经下了,总归要实施到底。”
“毕竟军营里不能没有将士,老臣心里琢磨着,反正在赋税一事上,已经担了罪名,也不在乎再多一项罪名,便擅自和兵部尚书商议,又做了欺君之事。”
“既然百姓不愿意应募,那老臣便强行征兵。只是顾虑着两国战事一起,若是短时间内不能吞并大周,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北齐定然会吃败仗。”
“毕竟大周最擅长的就是打持久战,他们知道我们北齐的国力不如大周,一定会想方设法拖延战事,把我们的粮草耗尽,让我们不战而败。所以,老臣便让各家各户将年满十五岁,不满五十六岁的男丁送去军营,以此增加兵力。”
“届时,我们北齐的大军压境,不但可以威慑大周的将士,也能大振北齐的士气,让北齐的将士不再惧怕镇北王的威名,敢于拼死杀敌,定然能够速战速决。”
“原来老臣心里想着,等陛下统一大周之后,再向您请罪,该如何治罪,便如何治罪,老臣绝无二话。”
说到这里,刘峥嵘变得支支吾吾:“可谁知……兵部刚把这一道政令颁发下去,下边的官员才实施,百姓就纷纷造反了。”
他也是有苦难言,若非北齐帝神智错乱了,自不量力地想对大周起兵,哪会弄出这么多糟心事儿?
诸位同僚心里头明白,他们压根劝不住北齐帝。
为了不成为亡国之臣,他们只得不把百姓当人看待,变着法子剥削百姓,增强北齐的国力,试图在人数上吓退大周,大败大周的士气,这样才更有利于北齐取胜。
果然,就连往日斗得你死我活的政敌,如今也都保持了沉默,没有就他们的这种做法,在朝堂上攻讦他们。
显然是利益一致,站在了同一战线。
北齐帝气得心口疼,刘峥嵘一口一句为了北齐的大业,不惜一死。实际上,却是把兵部和户部一干人等,全部都拉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