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皆说寺庙乃是佛门净地,可这兴隆寺左右两条长街却是繁荣市井,中间一条黑水流过,河上舟舫多如天上星阙,沿河挂着两排明明盏盏的灯笼,大街上人声鼎沸,庙门口更是比肩叠踵。我想,我这一辈子,还是头一次瞧见这么多的人。

我自幼长在汴州,有时也能出府走走,那儿的街道不如京城繁盛,也没有这里人多,可一圈看下来便发觉,这天下的市井,也是大同小异。只是,这上京到底是天子脚下,来来往往的不少是衣着光鲜的富贵门户。

我方是这么想,就见一个鲜衣公子摇着扇子大摇大摆地走过,前后足有十几人为他开路,我当是哪个权贵,徐栖鹤看穿我的心思,便说:“这京中,越是在高位,就越是谨慎,任是四家子弟出门在外也谨记不得随意暴露身份,免得行之有岔,教宗族蒙羞。”他玉扇一张,纵是一身素色单衣,也比方才那五色鲜衣的公子强上无数倍。再看他嘴角含笑,温润如玉,转眼便招惹了无数男女的目光。

“那三喜明白了,”我说,“鹤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越是张扬,便越是缺乏些什么,是也不是?”

他用玉扇轻点一下我的脑袋,道:“孺子可教也。”

徐栖鹤带着我去了河川边上的一家酒楼,那掌柜一见他便亲自迎来,恭敬地拱了拱手叫了一声“三少爷”,接着就命人安排雅间上座。徐栖鹤想是常来此处,一入座便有人在香炉里添了他惯用的梨花熏香。

“这家楼外楼说来也是徐氏的产业,徐家在京中有二十几处门铺,其他的庄子都在外省,有些挂在其他人的名头下,平时都是张袁来打理。”张袁就是徐府的大总管,人自然是十分能干的。

这座楼外楼分作两层,下层多是写读书人和普通富人,而这二层雅间多是门阀权贵。我们坐着的位置极好,往外头看见到河上风光,往里瞧便是一楼大堂的戏台,正是个避开人流,看热闹的好地方。我们坐了一会儿,就有小二端着玉盘过来,那上头有十几个小碟子装着精致的点心,是让来客先解馋的。我挑了几个,徐栖鹤便同我一样样地说起它们的来历,听得我直称奇,实不知这几样吃食,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在里头。

少顷,那戏台上便有戏子登台,演的是《百花亭》,便是俗称的贵妃醉酒。

“好一似嫦娥下九重, 凄凄冷落广寒宫”那花旦唱功极佳,扮相也甚美,婉婉曲曲地吟来,仿佛能牵人心肝。此时,我却听隔间另一头处传来声音:“这蔺玉兰果真非同一般,毋怪招惹了徐氏和秦氏的两个贵公子,为他争锋吃醋。”

底下人声嗡嗡,那两人想是喝了酒,嗓门儿也是不小:“诶,我先前听说是为了勾栏院的花魁,再说,那徐探花不是偏爱红妆么,什么时候包起了相公?”

“陈兄,这红颜蓝颜又有何区别,任是朵后庭花,呵,谁人不想摘下来……”

他二人你一言我一句,原先还说道那台上的蔺玉兰貌胜女子,到后来提到他于床笫间有多大能耐,越说越是不堪入耳。我看了眼徐栖鹤,他正品着茶尖,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像是并未听到那些话。待台上那出戏唱罢,徐栖鹤方看我道:“怎么,可是觉得乏味?”

我不想扫了他的兴,便笑了一笑,轻摇头说:“没有。”

徐栖鹤却温柔道:“难得今夜出来看灯,总不能让你陪我只在这儿听戏。”他便牵着我,带我下楼出去。

到了吉时,兴隆寺的高僧点燃明灯,许多善男信女就在河川上放莲花灯。

我们沿着河边走,便见到不少人围在前头,我好奇地多看了几眼。“走,我们也过去瞧瞧。”徐栖鹤难得好兴致,也不嫌人多嘈杂,就带着我过去。

那摊子卖着大大小小的莲花灯,如花团锦簇,很是好看。摊主吆喝道:“三文钱猜对一道灯谜,就送一盏花灯,猜不到也不要紧,一个只要十文钱”

徐栖鹤问我:“三喜想要哪一盏?”

我拉长脖子看了看,指中了一个。徐栖鹤拉着我,一起挤到了前头。

摊主问:“两位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