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如今头上这几样也都是世子妃给的,都给林太太装裹了去,日后她们怎么办?
林悦然抹着泪不说话了,却仍旧把那簪子插到了林太太头上。宛氏看着说她不听,心里一阵烦躁,进里屋去躺下了。她也就只成亲的时候见了这小姑一面,后头林太太和林悦然仍回了京城,她跟着林大爷在外头任上,直到出了事才被锁拿回京的。既是不熟,人家不听她的,她也没办法。
这院里的屋子都没盘过地龙,只笼了炭盆。虽郡王府送来的炭足够,但用的不是银丝炭,怕烟气太重也就不敢多用,还是有些凉意。宛氏歪了身子靠在炕头上,手抚着肚子,环视屋中简单的陈设,心里不由得拨起了算盘。
她原是个破落乡绅家女儿,只因生得颇有几分颜色,被林大爷挑中做了填房,为的不过是锦衣玉食罢了。如今林家落到这步田地,虽不曾罪及妇孺,但也是彻底败了。若无肚里这块肉,她倒可和离归家,但如今有了儿女牵挂,却是走不了的,那就少不得要好好打算一番。
外头传来隐隐的哭声,宛氏不由得皱起眉头叹了口气。这个小姑,是被婆婆养得太娇了,家下这样的大变,竟是只会啼哭。不但不能指望她照顾自己这个有孕的子,只怕还要成了自己的累赘。
肚子里的孩子似乎是翻动了一下,宛氏把手贴在腹上,感觉到肚皮微微凸起一点儿,不由得又皱了皱眉。娘家是指望不上的,纵然父母兄愿意接自己回去,自己也不想再过那布衣蔬食的清淡日子了。当初是想着和离归家还能再嫁,但如今肚里有了孩子,婆婆又撒手去了扔下个小姑,自己难道还能把孩子扔给小姑只管归家不成?若带着,一来自己休想再嫁,二来还要养小姑这张嘴,日子难免更苦,只怕还没有如今在京城里受着郡王世子妃周济过得好。
郡王府?D?D宛氏心里猛然一亮。林家倒了头,平日里来往的人家没个上门的,只有这位世子妃将她们接了来。究其原因,一来林太太与她的亡母有些闺中交情,二来当初林太太曾在成都到京城的路上照顾过她。这也不过都是小事,可见这位世子妃是个念旧心善的,且郡王府家大业大,想来也不在乎这点儿开销,甚至将来自己的孩儿,若能有郡王府说句话,前程也比个犯官之后强得多。
可郡王府如何肯照顾自己和小姑一辈子呢?宛氏两道眉又紧锁起来。自打被押解进京,她的两眉就没展开,如今年轻的额头上已经有了几道细而深的纹路。凭着婆婆那点儿情份,郡王府周济自己些银子是必然的,可是说到将来那却不是一日之计。
如今迫在眉睫的生计问题有世子妃解决,其后就是小姑的亲事了。父母双亡,小姑要守孝三年,这三年之内郡王府必然还是会照应的,那三年之后呢?小姑若嫁了,郡王府还会这样照顾自己么?小姑若嫁得好,将来自己和孩子或者还能沾些光,可是她一个犯官之女,能有什么好姻缘?除非是?D?D
宛氏微微抬起身体,有几分兴奋?D?D倘若小姑能嫁进郡王府里去,自己岂不就能一辈子都倚着郡王府了么?自然了,小姑这样子进去了也只能做个妾,但郡王府那是什么地方?进去做妾也比嫁给平头百姓要强得多。何况世子妃又是旧相识,小姑只要安分守己,日子自然好过,还能拉扯子和侄儿一把呢。更何况守孝三年,小姑的年纪就在十八以上了,就是要嫁人也嫌大些,还不如去郡王府做妾……
宛氏越想越觉得这主意不差。肚子里的孩子又踢起脚来,她伸手摸了摸,心里暗暗地道:“好孩子,娘替你盘算了一条路呢,总不能让你苦一辈子……”
大年下死人,若不立刻抬出去,就得出了正月再办丧事。因此宛氏一力主张,林太太也只在家里停了一夜,便收殓入棺,在郊外随便择了块地埋了。到了头七那日,恰好是除夕,姑二人备了些饭菜,既是年夜宴,又是祭物,冷冷清清祭拜了一番。因大家都是身心俱疲,连岁也没有守便都去睡了,只听得外头一阵阵的爆竹声响,别家都在过年……
吴府这个年过得极热闹。新娶了两个媳妇,大房的一儿一女也定下了亲事,就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