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1 / 2)

尹济出列道:“皇上,臣听闻张阁老的儿子是正月生的。听说还是早产,应当是四五月有的。”

东窗事发,吴玉惶恐地跪了下来,道:“皇上,臣冤枉啊。臣也是听别人说的,并不是造谣。”

张安夷看向跪着的吴玉,声音平静:“那么吴大人是听谁说的?”

“我”吴玉看了眼元帝宝座之后的帘子,顿了顿。道,“臣、臣也不记得了。”

“皇上,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建议,御史们监察百官甚至皇上,这股造谣之风不整顿,便会败坏朝纲,致使大臣蒙冤,危及江山社稷。”说道这里。张安夷跪了下来,“臣恳请皇上重惩吴大人,以正风气。”

张安夷是灵帝生前钦点的辅政大臣,元帝对他也是十分仰仗信任的。元帝问道:“张阁老认为该如何处置?”

“当朝杖责五十。”张安夷回答得毫不犹豫。

许多官员倒吸了口冷气。五十杖还不直接打死人?即便是身强体壮的武将,多半也抗不过五十下。

“不行。”裘太后的声音忽然响起。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裘太后在垂帘听政,可是听政就是个“听”,她这时候说话时十分不合时宜的。

面对百官的质疑,裘太后的声音里不见怯懦:“皇上。自古以来御史言官就不得杀。杀言官的大多是昏君。”

元帝皱了皱眉,似乎是十分不满裘太后这时候开口。“可是张阁老只是说杖责,并未说要杀。”其实元帝原先帮着张安夷的态度并不是很明显,裘太后插手之后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裘太后皱了皱眉:“五十杖太重了些。”

元帝并没有反对他,而是看向尹济问:“尹大人觉得如何处置合适?”

这一问就问对人了。尹济是张青世的干爹,虽然知道的人极少。

他一副旁观者的样子,道:“回皇上,都察院的风气确实要整顿。只是臣认为五十杖重了些,改为四十杖正合适。”

吴玉五十多岁了,五十杖跟四十杖对他而言根本没什么区别,因为他都熬不过去。

裘太后深深地皱着眉。

“好!”元帝道,“那就听尹爱卿的,当朝杖责四十。”

吴玉吓得老脸惨白,大叫道:“皇上,老臣是御史啊,不能要了老臣的命啊!”

“皇上圣明!”张安夷站了起来,转身看向吴玉,眼中尽是杀机,“来人。”

立即有人过来将瘫软在地的吴玉架了起来,除去了官服,按在了地上。

当朝杖责便是在这朝堂的武百官的面杖责,有杀一儆百之效。

“一、二、三”

随着报数的声音,是粗壮的木杖打在肉上面的声音,还有吴玉的惨叫声。没几下,他的屁股上便印出了血渍。

十几杖打下去,已经是血肉模糊,吴玉的声音都小了。许多胆小的文官们已经移开了眼睛,都察院的御史们则是满头冷汗,看着吴玉仿佛看到了自己造谣的下场。他们中间,有些人觉得吴玉罪有应得,有些人则同情吴玉,觉得张安夷太过分了,简直就是第二个权势滔天、滥杀无辜的洛阶!

“二十一、二十二”

打到第二十八下的时候,吴玉忽然不叫了。

行刑的人探了探他的鼻息,道:“皇上,吴大人没气了。”许多人倒吸了口冷气。渐渐弥漫出来的血腥味叫人作呕。许多文官纷纷移开了眼睛,遮住了鼻子,脸色惨白。这朝堂上已经有好几年没打死过人了。上一次还是武帝在位的时候。但是即便是嗜杀的武帝,也鲜少有杀御史的时候。

他们纷纷去看张安夷的神色,却发现他的表情并无异常,还是那副温和的样子,仿佛没有看到有人死了一样。他的平静与温和叫人感觉到了一丝恐惧和敬畏。

很多人这才发现自己被张安夷和气儒雅的外表蒙蔽了。

元帝自小长在宫中,不是没见过打死人的,是以没多少反应,点了点头道:“拖下去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