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看我们这个小区是一个新小区,没什么人气。
但仅仅隔着一条小马路的对面,就是一大片人口特别密集的老小区。刚才在店门口围观的那群大爷大妈,就是这片小区里面的老居民。
吃完饭,我和董大明在这片老小区里面走了走,这才发现,楼群里面除了90年代初建造的楼房外,甚至还有一小片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苏联大鼻子指导下盖的那种苏联特色的房子。
这种楼以前在我们这其实挺常见的,当年咱爷爷奶奶辈,在厂里工作的职工,一般单位给分发的青年公寓都是这种搂。
金婚大家都看过吧,基本上就跟那里面的楼房差不多。
小矮楼,一般只有个三四层,楼道里基本都没有窗户,而且那种楼咱也不知道人家是用什么材料盖得,不管你进哪个楼道,保准你大夏天的一进去就感觉到一阵阴凉。
到了冬天人家那楼还挺保温,真正做到了冬暖夏凉的感觉。
只不过,这种楼在我们这基本都是好几家在一道进户门里,好几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厕所,屋里的面积也不大,除了能摆下一张床以外,再放一张桌子也就没啥地方了。
可是,就是这么艰苦的环境,以前一大家子七八口人,都还得挤在一个屋子里住。
06年那会,虽说当年的生活条件已经不那么艰苦啦,但是那种楼里依旧还是住满了人。
能在这里住着的,除了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老年人之外,再有就是外来打工人员在这里租房子住的居多。
董大明指着那楼些楼群问了我一句:“瑶啊,你走过这种楼的楼道没?”
我点点头:“嗯,以前走过的,干嘛突然这么问?怎么啦?”
董大明说:“你不觉得这种楼的楼道都特别阴森吗?”
“废话,整个楼道连一个窗户都没有,那楼道里常年不见阳光,能不阴森吗?”
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唉,你说这种楼常年不见光,又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楼,既然老……那发生的事就一定多。保不齐就有那么一两个冤死、屈死鬼啥的在这楼里走不出去,没事在作个妖啥的!如果要是那样的话,那咱这生意不就来啦吗?”
我满脸无奈的看着他:“大哥,你在这想什么呢?就算这里面真闹鬼,那也得有事主请我们才行啊!我们刚在这落脚,人生地不熟的谁会信我们啊?你还是别想那些有的没的啦,咱俩在这溜达溜达消化消化食就早点回去吧,一会我还得跟白泽通电话呢……”说着,我便迈开步子往回走。
董大明显得很失望,竟教育起了我:“嘿,咱开门做生意你得积极努力点,你得善于发现潜在客户,勇于挖掘客户。”
见我不搭理他,一个劲的往回走,他便依旧不死心的在我身后喊道:“别忘了,你还欠着你师父的钱呢!你还打算给你姥姥姥爷买房子呢,你这牛逼都吹多少年啦?你姥姥姥爷啥时能住上你的房子啊?尽孝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