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出现,对士族的打击最大,他们引以为傲的教育垄断彻底打破,他们骄傲自得的私塾,从此只会泯灭于众,再也无法出现一半翰林来自士族私塾的情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本朝的王谢之家,未经过战乱,却用另一种方式,成为寻常百姓。
他们能感觉到一种大势所趋,却无力抵抗。历史的潮流如车轮滚滚,士族若能团结一心,还有一挡之力。
可迁都和长安士族几乎被灭完,而土改制让士族元气大伤,燕地士族之首燕家,又以皇后马首是瞻,这就导致士族想反抗,也只是螳臂当车。
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皇后用一条又一条新规,将他们头上的光环一点点剥离。
第一所公立学院的落成,撬动了士族的教育根基。
皇上对公立学院的支持就是,以吏官考的方式,为学院招考了一批夫子。这跟私塾的夫子不同,人家可是得朝廷承认,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
也有人百般打听这些书籍的印刷方法,可惜凌道长守口如瓶。
程榆跟锦岁说,只印刷教材太过浪费,此时印刷工坊用的还是军费,若无营收只怕时间久了军部会有意见。
锦岁失笑:“这有何难?市面上什么书籍卖得最好,咱们就印什么。比阳雕卖得便宜些,那就是暴利。”
程榆很不好意思地说:“市面上卖得最好的,是话本子、杂学、游记、小说类。娘娘的印刷坊出版这些读物,会不会不妥?”
锦岁嗤笑一声:“有何不妥?只要不出版黄书禁书就行了!程大人完全多虑了,小说也有教化之功嘛。”
第240章 帝后治灾
锦岁非常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在国库没有丰盈到,能随便让皇帝干自己想干的事之前,修个园林会被骂上史书,用于军中太多会被骂穷兵黩武。
如果闹得动静太大引起民愤,再运气不好地有天灾发生,那皇帝就得下罪已诏,之后想干点啥利国利民的事,也会被人怀疑阻止,革新就此搁浅。
简单点来说就是,活字印刷术目前伪装在军工里面,但没有收入一直用军费来维持,极容易给顾长萧招来骂名。
偏偏这印刷术目前用于的都是皇后建的公立学院,百官正愁找不到事骂皇后呢,骂皇上之前一定会先把锦岁这个‘涉政’的皇后给骂得不敢出宫。
所以印刷术得自己赚到钱,不用军费,赚得越多能在军部藏得越久。如果能反哺军费,那谁也找不到错处。
锦岁又给程榆出主意:“可以聘请一些写手写一些有教化之意的小说,再找一些大儒出版他们的集作,还有启蒙读物也可多出版,如此一来,必能赚足经费。”
程榆认同这个办法,立即去翰林院找一些大儒协商,一听是皇后懿旨,愿意帮他们出版自著,大儒们激动不已。
要知道这年头出书可比后世难多了,特别是出个阳雕版书籍,那得在朝堂上讨论的。而皇后娘娘不起阳雕,由娘娘出资来出版,在儒们岂能不喜?
与此同时,锦岁又以皇后之名广收天下孤本书籍,她成立‘古籍保护协会’,只要愿意捐献孤本,皆可成为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