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婚礼准备的很快,从锦岁提及到正式办婚礼,前后才五天。
期间魏主薄带着大批海盐从东海赶了回来,盐袋都拿草包着,上面放了海带,没人看出来里面是盐。
同时山脚下收煤的临时贸易行也热闹起来,有一人带动,亲眼见兑换的米面粮盐,山林里的流民再不怀疑,皆跑出来背煤换物资。
之前只有青壮出来,现在老人和女人也都出来背,就连半大孩子也背半筐。
哪怕一次只能换半工分,一天挣个十来工分,也能换到一餐饱饭和两斤糜子面。
甚至能换一点盐或糖,而饭里的肉食是舍不得吃的。
都拿荷叶包起来塞到怀里,准备带回家给更小的弟弟妹妹尝个鲜。
魏主薄回来时都惊住了,他才离开多久?怎么就有这么多流民来边城了?
放眼望去来来回回的流民,少说也有几千人。
当有牧民拿着毛皮或是赶着活羊过来时,同样受到黑羽营将士的欢迎。
跟流民不同的是,牧民更愿意换糖、盐、茶,不愿意换粮食。
锦岁趁机给出清单,毛皮、药材、生铁、马匹、牛羊都能换。
到了程榆办婚礼那天,竟然来了一个部落首领,带着满满几车的毛皮、几十头羊、三匹良驹,来换麻布、糖和茶。
锦岁让寒星去接待的,千金买马骨,第一批来的人一定要给予重赏,才能吸引更多的牧民过来。
婚礼办的很隆重,整个边城的士卒,三千余人皆参加婚宴,吃成了流水席。
陈芸娘是从屯田营发嫁的,她认了刘校尉夫妻为义父义母,从刘家发嫁。
程榆带着一众接亲队伍从黑羽营接亲,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还带着糖果点心发给看热闹的妇人孩子。
边城何时有过这样的热闹事?所有人都将这场婚礼当成全城大喜事来办,连边城十里外的树上,都贴了红喜纸。
陈芸娘的一套嫁衣是燕十二娘送的,极为奢华,但陈芸娘没戴那些金玉首饰。
只简单戴了根银钗,两人少年时订亲的玉坠,戴在脖子上。
燕十二娘还说要从城里请戏班子来,但锦岁考虑到郑家不知道在打什么主意,此时不合适有太多外人来边城,便没让请。
让边卒们自己演了几个节目,屯田营有会唱山歌的,唱了两首。
其中就有咱们的戴夫,他口齿不清,但歌唱的竟然很好。
黑羽营的一个小将士之前听程榆酒后唱歌,也跟着学会了,上台唱了一首很应景的‘桃夭’,获得满堂喝彩。
黑虎带着十几个将士,打了一通拳,又有将士演剑舞。
总之虽没请来戏班子,但咱们这场婚礼办比城里的婚礼更热闹千倍。
因为在场所有人,皆是真心为程榆和陈芸娘道贺的。
两人历经波折,终于修成夫妻。
拜堂的时候,三拜之后,程榆牵着陈芸娘来拜锦岁。
真诚地说,两人能结成夫妻,要感谢黄天后土,要谢边卒兄弟,更该谢王爷。
若没王爷,两人别说结成夫妻,只怕早已天人永隔。
锦岁被他说的眼眶都红了,受了他们的礼,再一次感慨,不论她当戾王期间干的事是对是错。
单凭眼前这场婚礼,她也觉得自己功大于过。
锦岁特地为了婚宴,让铁匠打了几十口铁锅,教他们做热油炒菜。
姜蒜爆锅后的扑鼻香味,让还在挖河塘的郑家人口水直流。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在燕州人眼中破旧的边城,一群只配吃糠咽菜的边卒,吃食竟然如此美味!
就连他们这些俘虏的大锅菜,也比在郑家时吃的好。
外面来的客人只有燕家兄妹,他俩送的礼很多,给程榆的房子添了很多物件。
燕十一还特地带了几百斤盐过来给力大无穷食肆用,以示他这个带盐人的作用。
锦岁没告诉他边城已经不缺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