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新媒体流行时,他注册了一个号,在各种类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下写影评,还会专门出一些剪辑视频讲解分析。
到现在,‘白昼月亮’这个号积累了一百五十六万粉丝,还有各种电影制片人或者导演找上门,想请他剪辑视频用以增加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热度,被他通通拒绝。
影评这种东西,一旦沾惹上商业气息,他就很难用一种不偏颇的态度去评价。
家里地下影院里摆满了各种碟片和磁带,江绎烦躁的时候会一个人在里面待着,一待就是一整天,好似唯一能和自我对话的时候就是在昏暗的房间,看着闪烁着蓝白光的屏幕。
说来奇怪,即便江绎对那些晦涩的电影分析深入、见解独到,但江绎几门主科中成绩最好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英语。
林女士淘来的光碟都是原碟,没有翻译字幕,连读和演员因语速过快吞音节的情况使江绎不得不看一段就暂停一次,遇到生涩的词汇和难懂的俚语,也只能自己拿着厚厚的英译英字典啃。
他还曾和那本英文字典的编写人发过跨国邮件,和对方当过一段时间的笔友。
和Q交换联系方式也是偶然。
‘白昼月亮’这个账号当时并不火,粉丝是系统体贴赠送的五个僵尸粉。他也只是在网站上搜寻一些冷门的电影片子看,看完后,习惯性点开评论区看大家的评论。
刷到那个被回怼了上百层楼的Q。
他的观念其实和Q有点像,总觉得最后坏人一瞬洗白,成为有理由可站脚才做坏事的好人实在让人不适,把他制造悲剧的理由用另一个悲剧的起因掩盖使之合理化的手段司空见惯,但传统的大圆满结局又的确是观众喜爱的。
因此回了句赞成的话,在一众反驳的声音中格外突兀,一周后,Q突然私信他,分享了一部影片。
在那之后,两人聊天次数逐渐增加,某次,对方询问能不能加他的联系方式。
两人聊天地点从电影网站转移到聊天软件,聊天次数并未增加,Q很好地把握住不入侵双方隐私的底线,单纯同他交流影片想法,给他推荐小众影片和电视剧。
聊天记录往上翻,他发现Q也很谨慎,从不发朋友圈,从未给他发过任何和私生活有关的图片,稍微有可能暴露自己隐私的聊天也没有。
头像是简单的白色玉兰花,白色花瓣衬得天空愈发湛蓝悠远,油画一般充沛明艳的色彩对比,有种让人心情平和宁静的魔力。
退出Q的主页,江绎点进链接,看完推文,思索片刻,谨慎地回了消息。
Tut:【这部影片你不是很早之前就看过么,这些细节当时没注意?】
江绎觉得温纪清想说的不是这些。
Q回复速度很快:【不,我只是在想,我们生活在四维空间,更高维度的生物观看我们是否如同我们观看以为自己处于二维空间的蚂蚁,甚至于用嘲弄的态度点评和定义,那学习、生活这样的事情又有什么意义,我们生活的一切难道只是高维空间的生物做的一场空荡的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