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1 / 2)

崔循看出她的意思,但没为这份“贴心”领情。

修长的手?指落在?下颌,引着她又看向书案。

“没必要回避,”崔循轻描淡写道?,“我的事?情,并没什么是不能给你看的。”

“好,好,”萧窈蹭了蹭他的手?,含笑道?,“我信你。”

第104章 第 104 章

许久之前?萧窈就?知道, 虽说明?面上驻守t?京口?的人是崔栾,递上来的奏疏也都是经他手?,落他的名?款, 但决定?权实则掌握在崔循手?中。

年节前?, 崔栾一家子回建邺。

萧窈与他们打过交道, 接触之后发觉,这位三叔与那些沉溺声色犬马、不务正业的士族子弟相较, 称得上一个“好”字。

可平心而?论, 他又?算不得能担得起重?任的人。

眼下看过崔循所写的书信, 见诸事安排得明?明?白白, 才知为何这些年下来, 京口?始终稳固如山, 未曾出过什么?纰漏。

并?不需要崔栾有多么?过人的能力, 独当一面。只?需要他有自知之明?, 且听话,能当好崔循的话事人, 又?或是提线皮影就?足够了。

若换了从前?,这封充斥着大?量军务安排的信于萧窈而?言可能与天书无异,看不了两行就?要撂开,昏昏欲睡了。

好在近来常看常问?宿卫军事务,虽觉晦涩, 但也能看得进去。

她姿态闲散地倚着崔循, 琢磨了会儿,又?不由得生出感慨:“你对这些竟也驾轻就?熟。”

无论做什么?事, 崔循仿佛都能做得很好, 叫人望尘莫及,只?有寒酸艳羡。

崔循指尖绕着缕她的长发, 笑道:“我当年也曾焦头烂额……”

他初接触军务时,还是个未及加冠的少年。

纵年少早慧,看再多的书,明?白再多的道理,也都是纸上谈兵。真到上手?时,才知道是另一番景象。

彼时崔氏并?不似如今这般势大?,想做成什么?事,总得费尽心思筹划,才能在暗流涌动、面和心不和的士族博弈中获取利益。

当年只?为了拉扯起京口?军这一桩事,崔循便不知见了多少人,又?费了多少口?舌。

吃过闭门羹,也遭过自恃年纪阅历的人轻蔑讥讽。

待到后来随军督战,与天师道叛军对峙之时,更是几乎将身家性命悉数压上。

破釜沉舟。

置之死地而?后生。

自那以后,他脱颖而?出,合族水涨船高。

数不清的不眠夜,堆积如山的公文奏报,还有遍染山河的血色如锋利的锉刀,雕琢出如今的崔循。

崔循不是个喜欢追忆旧事的人,更不会向谁诉苦。

被萧窈摇着手?再三追问?,这才挑挑拣拣,勉强寻出些还算有趣的旧事讲与她听。

“……桓大?将军从来心高气傲,目下无尘,除却桓翁的吩咐,不大?听得进去旁人的话。那时见我年纪轻,阅历浅,自是不肯听从建议。”崔循一直认可这位大?将军的本事,但对他的性情颇为无奈。

“适逢紧要关头,我与他就?迎敌之事生了分歧,百般劝说皆是无用功,最后只?好寻到桓翁那里。”

萧窈“咦”了声,只?觉桓翁怎么?看都不似那等懂军务的人,好奇道:“然后呢?你如何劝说桓翁?”

崔循神?色一言难尽起来。

“我去时携了舆图、战报,还有兵马粮草的分析……”崔循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摇头笑道,“桓翁看都没看,问?了几句,便说自己对这些没什么?成算,叫我陪他喝酒。”

萧窈一口?茶水差点喷出来,既觉荒谬,又?有些想笑,呛得咳嗽起来。

崔循轻拍着背,又?取帕子为她拭去唇角的茶水。

“总不成,你靠着喝酒赢了桓翁?”萧窈渐渐顺了气,催他继续讲下去。

崔循摇头:“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