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信纸,寄来寄去。两人之间的信,常常会接着对方上回写的最后一页继续写,再连同原信一起寄回去。有前文,又有下文。
书信来往那些年,夫妻俩习惯把许多话落在纸头上,红霞插队离家前慌乱抓了一把。
当中有一页,杨远写道,平生从未有过词穷语拙之感,文字是他的老朋友,老朋友不曾亏待他。不知怎么,每每给她写信,字不是字,句不是句,脑子出大毛病,实在糟糕。有时在屋里头转到腿酸,还是一片空白,要写的很多,反而一句写不出来。
南京饭铺哪家好吃,今日梧桐颜色,什么都想同她说。
杨远爱在信上回忆,第二回见面,那时人民剧场演出《荒山泪》。现在想想,不知名姓却总能遇到,一定不是上海太小,而是你我缘分太大。
“是你!”他脱口而出。
谁料,她说:“我认识你吗?”
自知唐突佳人,杨远连忙抱歉,开始自我介绍。对方却决心要逗他。当然,那时的他并不识逗,通通当真话来听。
“来看戏?”眼风落在他手上,捏着一张戏票。
“是,你呢?”
“没你这样好运,戏票很难买,我没买着,想在门外听个动静。”
她提到大师的水袖如何的玄妙,杨远便愣住了。这是一个懂戏、爱戏、配做戏曲家知音的女人,和她一比,他简直是外门汉。一张好戏票,给他实在可惜。
“这是做什么?”
女声错愕,票已经被他双手奉上,上供似的。
背后有电车途经,一片浓酽暮色,寒风坚冷,杨远双手把票递出去,迅速笑笑。他的笑容很纯净,几乎像个赤子,不,是傻子。
只有傻子才不知道程砚秋先生戏票的分量,也只有傻子才能把好东西让人,不露半分不舍。
她掏钱包,杨远使劲摆手:“不必不必,戏快开场了。”
他居然反过来催促她,笔直站在冷风中,眼神纯澈,没有一丝丝男女旖旎的猜想,只是提醒戏快开场。瞧瞧,十足十的呆子,华琰心说。决定逗到底,拿走他的票,转身就走。
怎么还不叫住她。
他竟真不后悔。华琰到底还是掉头推门出来,见他还在风中立着,喂,福建人都像你这么热心肠啊?
天太冷,杨远张口就是一团雾,他口音这么重吗,居然给人家听了出来。
【注】
册那:上海话。
??132|打赏章
null
133|121/卿卿
光看杨远长相看不出穷气苦气,还有穷苦磨不坏的人。
他没对妻子隐瞒过出身,从小吃百家饭长大,吃穿学费靠自己赚。
福建人乡音是稍重点,好比几年前还乡去到村长家吃饭,一桌邻里围坐。大家都坚定认为自己说的是北京话,直到和他一起回乡的北京同学在席间真诚发问,这是不是福建方言?
把乡亲说哑了。
杨远的世界,是个苦难也有趣味的世界。
譬如小时候被冤枉偷人东西,村长赶来主持公道,要他跪下来对着妈祖娘娘发誓,他没做过,自然坦然。鱼干失主见他发誓,也真信了他。婚后和妻子提起这件事,没有不平自己受辱,反而感慨信仰之可爱。
那是1970年,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妻子带着孩子午睡,杨远在走廊坐着给女儿补有虫眼的羊毛围巾,楼梯震颤,他突然意识到几天前莫名死去的兰花的确是个幽暗兆头。
假军装,黄胶鞋,年轻的洪流出现在楼梯口。
“我马上走,请不要吓到我的妻子和孩子。”
他站起身,把围巾放椅面。
小将们面面相觑,男男女女憋着一团朝气,脸上全是不对劲。
大编剧的反应不对劲,怎么能这样平静,怎么能不骂人,不像某些大作家拿本宪法呵斥民宅不能侵扰?不呵斥、不叫屈、不劈头盖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