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瑶悄悄转身擦拭脸上的泪,虽然北疆的官也不好做,但是不管是军械所还是文史堂,她的学生们只有长久的寂寞与辛苦,去了军械所甚至还有惊天动地的危险。
“元帅,我听说您在各个军械所门前立了碑,凡是入所之人皆能留名其上,可是如此?”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儿举手问道。
“是。”站在台上的卫蔷答道。
那女孩儿笑了:“那还有何可悲愤之处?我的名纵使今人不知也总有后人知道。”
“对,能让一条长轨记得,可胜过多少名臣著宦!”又一男子大声说道。
女孩儿笑着又说:“若我有幸,千百年后粮种入田便是将我的名字镌刻于九州,哪有什么可留遗憾之处?”
卫蔷摇摇头道,看着眼前众人,沉声道:“可能你们几十年下去路都是错的,最终只落得一无所获。”
人们静默下来。
突然,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子站起来大声道:“不是每一条铁轨都在终点,可我在路上。”
卫蔷看着她、她和他,突然笑一声:“大学政让我来与你们振奋精神,哪还用我,你们一个个心怀大义慷慨前行,已走在了前人想都不敢想后人想起来就会掉泪的路上。”
说完,她弯腰对面前三百多学生行礼。
“苍生的前路,就在你们身上。”
柳氏站在门外,不知不觉,已泪如雨下。
走出学堂,卫蔷还来不及与柳氏说话,便被一群学子围住了。
“元帅!听说您在别处都有墨宝,也给我们写一副字吧。”
人们早有准备,拿出了一支斗笔。
卫蔷看着一张张笑脸,走到了学堂外雪白的墙壁前。
“不是每一条铁轨都在终点,可你在路上,我也在,这世间要向前走。”
211. 和解 “我小妹教出了个好女儿,比我强……
柳妤给北疆带来了价值八十万贯的财货, 还有十几万贯的在路上,此外,还有柳妤的亲弟弟柳恪, 今年四十一的柳恪不仅是大梁的一名朝官, 也是京兆柳氏极看重的族长, 有他在手, 京兆柳氏什么条件都会答应。
卫蔷将柳恪安排去了新州马场做文书,又问柳妤愿不愿意留在云州女子学堂教书。
真到了北疆柳妤反而不急着为官了, 云州学政的职位放在她的眼前,她笑了笑,只说自己想先去看看女儿。
两人说话之处就在大学堂的院子里,身后是熙熙攘攘的学生, 看着她们朝气蓬勃,柳妤轻咬了下嘴唇,缓声道:
“看着这些孩子, 我也想起女儿了……”柳妤不想在卫蔷面前替女儿诉苦, 同样的年纪,旁人还在读书, 她女儿已经在天寒地冻的地方做起了都护府的长史, 定然是苦的,却也是幸事。
卫蔷点点头:“如此甚好,兰娘在白山也呆了几年,做得极是有章法, 长孙都护每次写信给我都是夸她……天一日凉似一日,柳娘子你不如做火车去吧,从云州坐火车去檀州,再换车就能到白山了, 在云州城上车,也就不到三日的光景,到白山的那条线兰娘可是费尽了心血,刚刚我在里面说王大家被伤了腿,就是兰娘带人去救回来的。”
听元帅这么说,柳妤自然是无有不应,学着泰阿将军的样子行了一礼,她抬起头,见一妇人从卫蔷身后的门里走了出来。
“元帅,这是我做的北疆第二大学堂的文书,云州一地吸纳从丰州到蓟州的学子,人越来越多,从幽州过来也着实麻烦,不如在幽州再建一个大学堂,除了能让白山都护府求学更容易,也能引来海东国、室韦乃至靺鞨人,也能让青州齐州一带的人才北上。”
接过文书,卫蔷点点头:“我带这个回去与教部商量一番。”
柳妤已经认出了正与卫蔷说话的女子正是当初在旌善坊的坊门外当着自己面进了定远公府的妇人!
伍晴娘却未认出柳氏,在大学堂当副教授还要管着檀州学堂,伍晴娘一颗心都扑在上面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