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2 / 3)

就退一步,粮价提一些上去,可没成想一过来,钱、付两家直接送来了粮食,既然如此,他自然就不改了。

镇上可就只有他教出了秀才,那个姓罗的教出三个童生有什么用?这些人犹犹豫豫一番,还是会答应下来的,冯先生得意地想着。

这个要求陈如松是不能答应的,一年的束脩够自家吃半年的粮食,更何况这会还是蝗灾过后,粮食是重中之重,谁也不能保证之后的日子是什么样,但也不能直接拒绝,因为儿子还要在这继续念上一月。

“冯先生,这事你容我再考虑考虑。”陈如松打算先拖着,等去问了罗先生那的条件再做打算。

只是镇上就那么大,他若过去了,冯先生过不久就会知道,儿子接下来的一月可就难过了。

是以陈如松先架着驴车回家。

“怎么样?”杨稔一直惦记着这事,自家男人一回来,她就忍不住问了出来。

陈如松摇摇头,“镇上有两家富户,今早就将粮食送过去了,也是我没想到,那两家竟然毫不犹豫。”

“这可真是。”这两家这样殷勤,显得自家这犹犹豫豫的不像样,可那么多粮食真不能给出去,今年吃半年,明年一整年,后年半年,家里的粮食吃完,若是明年不成,好歹剩下的粮食还能撑半年,可若是给出去,家里便得全靠老天了。

“镇子不大,我想着若我去罗先生那打听,冯先生定然会知道,小景还要念上一些时日,我怕冯先生变脸欺负小景,便想着明日让二哥帮我去问问,打听打听,只盼望罗先生那的束脩不要也跟着提高。”若也提高了,可真不妙了。

第50章 县城私塾

当晚陈如松过去拜托, 第二日陈二哥就去帮忙打听了。

好在罗先生开的私塾并未涨价,只在干旱后与冯先生一样涨了一些,并且照旧要比冯先生开的私塾少上五文钱, 是一百九十五文钱一月, 对比冯先生涨价后的束脩,实在是良心。

“怕是罗先生这时还不知道这边涨了,若是知道,定然也是要涨的。”

杨稔得知并不算高兴, 依旧烦恼着, 毕竟之前就是跟着冯先生这边涨的,这会不涨, 过两日也是要涨, 他们如今送过去,到时候涨了束脩, 他们还得补,不补得担心先生忽视小景啊。

陈如松沉吟道:“也是这个理,要是涨的之比冯先生少上几个子,还不如留在冯先生那。”

接着又道:“咱们先拖拖,这几日罗先生定然会知道冯先生涨了束脩的事,看他怎么做,儿子这会还念着书, 倒不急, 实在不行先回到族塾再读些时日, 等天灾过去再说。”

“能送还是接着送,族塾只教识字,孩子念书耽误不得。”私塾是教日后参加科举要学的知识,如今虽在启蒙阶段, 可也比族塾强上不少,族塾只是教识字,至多背上几篇简单的文章,别无其他,儿子六岁后正是要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不能耽搁。

道理陈如松自然知道,“明日我去县城问问吧,镇上只有两家,总是比对着来,县城私塾多一些,或许会不一样,县城私塾也比镇上好,贵一些也值得。”

“你这话一说,我总算明白了,原来咱们是觉得镇上的私塾不值这个价,这才犹犹豫豫的。”

“是了,咱们一开始接受了镇上私塾一百文的束脩,后来因着干旱涨了一倍两百文也能接受,可如今蝗灾过去要涨好几倍,成了一两多银钱一月,确实觉着不值。”陈如松也想通了。

“你明日去县城,除了打听私塾,也买些棉花和棉布,家里分家之后就没做过棉被,我想做一床棉被,去年盖着棉被觉着有些冷了,还有咱们两个也要做一套冬衣。”衣裳只做好了小景的一套,因着没有棉花了,布也不够,他们夫妻俩的衣裳搁置了。

“好,家里还有什么缺的,这次买齐。”

“还有......”夫妻俩就家里需要添置的物品商量起来。

因着他们的县城是隶属府城管辖,是以县城是较为繁华的,私塾不下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