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 / 2)

“这,这是为何?”

姚文罗唇角笑意不知何时已然收起,衬得那张平易近人的笑脸多了冷肃。

“吴大人。若不是念你年迈不易,本官定然上奏陛下,治你一个失职之罪!”

“下官不知所犯何错。”吴县令诚惶诚恐,面色忽青忽白,他自问为官清廉,上对的起陛下信任托付,下尽心尽力对的起满城百姓,眼前姚大人空口白牙就要断他失职,这是对他忠心的玷污!

看他此刻还在这里同他僵持辩驳,姚文罗彻底冷了脸,“本官官居五品,官职远在吴大人之上,本官的吩咐吴大人是准备不从吗?”

“下官不敢。”吴县令紧紧咬着牙,忍辱招来下人。

“即刻去王、江、白三家,请来三家家主。”

等下人离去,姚文罗脸色这才好了些,瞧见吴县令眼底深深地乌青,知道这些时日他必定操劳,却到底有气,不愿多说,只一句:“谢大人来了才设粥棚收容,那谢大人没来之前呢?”

吴县令一时愣怔,竟无言了。

洪水未褪之前他一心想着防筑堤坝,洪水褪去之后他自然也有手头烦事,更何况时间尚短,他,一时疏忽。

他回头望了望身后衙役,衙役这才道:“城中罗家染庄曾设了一处粥棚。”

罗家染庄店铺不大,只开了两月便遇上了洪水,店铺损失大半,掌柜却是个善人,拿出了剩余银两设了粥棚,因银两实在不多,想着让更多人分上一碗,粥便稀了些,即便如此也只够两日,再之后便是如何也无能为力了。

吴县令猛地晃了晃身子,枉他身为父母官,竟忘了此等大事,他实在失职。

衙役见吴县令站立不稳,大受打击的模样,赶忙上前扶住,不愤道:“洪水突发,朝廷本该下发赈灾银,却久等不至,任由赤江县百姓自生自灭,如今来了盛京里的大人,却是来逞官威。”

“住口。”吴县令道。

“请恕小人冒犯,大人您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来斥责县令。大人可知,县令大人本就过的清贫,在洪水爆发的那两日,便散尽了家财,就算有心,也没有开设粥棚的银两,这些时日,更是彻夜不休,他实在是个为百姓殚精竭虑的好官。”衙役眼眶微红,他跟在吴县令身边几十年,亲眼见他如何为官,如何断案,生怕冤枉无辜百姓,是以彻夜不眠,他不能见他被人如此冤枉,而不发一言。

“是小人冒犯大人,小人愿担罪责,还请大人不要怪罪县令大人。”衙役下跪叩头。

“吴大人,为官要仁,却也要当机立断,陛下予你官职,便是将生杀大权交给你。而你。”姚文罗摇摇头,俯身将衙役扶起。

吴县令显然并未明了他的未尽之意。

还不等他细问,王、江、白三家人已然到了。

三人面面相觑,都瞧见了对方眼底用尽办法却不得答案的疑惑,而后瞧见站在府衙门口的县令,才收了神色迎上去。

“不知县令大人所为何事?”

吴县令看向姚文罗,姚文罗只道:“去城南粥棚那里候着。”

说罢,再不顾他们神色如何,径直离去。

76、治水策

◎仁与杀◎

天下读书人,在一脚踏进学塾最初,都当是位英勇无两的侠者。

侠者披荆斩棘,不畏生死,诛杀世间一切不平事。

而读书人是愚侠,他们想着海晏河清、为天下正。殊不知这比看两本书听些故事便叫嚣着要闯荡江湖的无知小儿,更加大言不惭,不知所谓。

姜回突兀想起逯钦说起的这番话,她突然觉得,谢如琢同逯钦很像,总企图抱着自己衡量的标准,让这个世间改变。

不同的是,历尽千帆后逯钦虽嘴硬,却已然心生悔怯,暗恨当初自己不知天高地厚,不懂迂回蛰伏。而眼下的谢如琢便如曾经的逯钦一般。

他想救百姓免除苦难,为此多翻上书不惜跪谏,即便明知陛下厌恶,于前程有损,也孤注一掷般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