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学,当在明?伦、应典、知民、顺仁、赏罚、惟贤……”

如果说历史?给了帝王什?么借鉴,那必然是上面这些。吸取教训,要也从这些反面典型入手。

“臣伏读圣策曰:何习以治之道也?当治者,问学日新,淑待天下?,纵聪明?天锡,亦有骄败毁业之君,纵起难百艰,且德沛纵达,不失明?主之青笔留睐……”

圣上的问题是如何学习史?书?上少年?帝王的治世之理,那做皇帝,都要学最新的知识来适应最新的环境。可?是有些皇帝,少年?时就足以震古烁今,谁想到后来遗臭万年?。也有些少年?帝王起势时很多困难,不被人?看好,但仍然能德治天下?,让历史?为?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只看谁好谁坏,要以发展的眼光,寻找适合的方法。

梁道玄想了想,既然问题侧重以史?为?鉴,那他理应加一些对史?料的强调:列举古圣贤王和?暴虐昏君报菜名实在无有趣味,想来在座者大多都如此砥砺奋言,随波逐流的字句今天就免了吧。

“道业之重,凡帝王者,无不所行踽踽……”

即便列举,也不可?生硬,梁道玄斟酌之后,改了之前有周一代文武的部分,表明?史?书?上甭管好的坏的皇帝,他们的使命都是一样的:既要对祖宗基业负责,也要对江山人?民尽责。且不论王朝一统江山年?代的帝王,春秋战国时期的少年?君主,也有可?以借鉴砥砺自己?的地方。

楚庄王年?纪轻轻继位,甚至还曾受过?挟持绑架,后来成长中亲政作为?,后问鼎中原,位列春秋五霸。最重要的是他主导建设的水利工程,是真正利国利民的事业。

梁道玄写:“决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②,累世之赞,非其年?少得聪一鸣惊人?,而其励精图治,不问世运,而问苍生。”

用乱世的君主举例,未必说服力更胜一筹,而是可?以引出他真正的论点?:环境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帝王的成长,教育和?辅佐才是关键。

“帝之所以为?帝,天也,地也,人?也,时也……”

问题说皇帝继承江山年?龄小经验少,那怎么?难道遇见年?纪足够一继位就开始发癫的那些皇帝就好辅佐了么?问题就不存在了么?咱们做臣子的日子就不过?了?大家一起去死?这显然不行。乱世中,想求贤达辅佐是难事,但是如今伏惟圣朝统御海宇,天下?贤士此时此刻就济济一堂,比乱世时想要励精图治要容易的多。

梁道玄写了一阵例子,觉得差不多够了,按照草稿后部的结构,填充了许多言之有物的内容,让论据膨胀到足以承托论点?,给出策问题中的必答内容。

既要从史?籍中,从古圣贤王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例子中寻求答案,也要让皇帝走到现?实他所统治的时代里,了解百姓和?江山,用发自内心的热爱,去感受那些例子里所饱含的精神和?意义,而不是在例子里,寻找最终的答案。

眼睛略微有点?辣感。就快写完文章,梁道玄去摸刺痛的额头,原来是伤口又?开裂了,似乎里面还有木刺。他忍着疼,拔出小小一片,仍在桌上旁边,拿写有粗稿的纸往额头上按了一会儿,血才止住。

这时,他抬头去看计时的焚香,已然烧至最末。

梁道玄轻轻吸气,结尾他还没有拟出草稿,但书?至此时,心怀滔涌,想说得话不必思索,自然而然落笔成章。

他最终诉诸笔端的,是全篇真挚谏言回答的冗长余音:

“臣一介布衣,握笔至此,惟愿陛下?明?恕。天地苍苍,实生兆民,陛下?之心,垂旷苍生之福,陛下?冲龄践祚犹如跋山涉川,上时辛,登临之顶,方视万物仰赖,天行之道,述不及焉。臣诚以言冒,请陛下?永安。臣谨对。”

细细微风扫过?试卷,将?墨迹缓缓化干,执礼之人?敲鸣玉罄,最后一截香灰落入鼎中。

崇宁二年?科举殿试就此结束。

第42章 第42章 金殿极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