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临答得坦荡:“既是令君所荐、认为子至适合如此,便无此再费神考虑的必要。”
在三番四次的暗中考察后,荀彧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已经通过了他的评估,获取了他一定程度的信任。
既然是荀彧的建议,又怎么会差呢?
况且,只靠道听途说和友人的只言片语所得来的些许了解,也不见得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他最近一段时间东奔西走,其实也感到厌烦了。
先就此安顿一段时间,久违地种种地,才能让他真正感到放松。
闻喜县位于长安与洛阳正中,为河东郡南部。
离许与官渡固不算近,但对他而言,区区六百里,也称不上远。
虞临漫不经心地想万一真出了什么重大状况,需要他连夜奔袭去刺杀袁绍的话,也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的。
荀彧闻言,心绪泛澜,一时感慨万千。
自是不知虞临此时天光耀落、风姿详雅的表象下,从来就没有彻底断绝过“遇事不决便先取袁绍首级”的危险念头。
“……既子至心意已定,彧便不再劝说。”
荀彧笑着叹了口气:“彧需向主公请示此事,方可落定。只是书信往返两地,再快也需十天半月。”
虞临颔首。
也就是说,即便再顺利,也需要等上半个月才能前往上任。
至此,荀彧稍作迟疑,委婉提醒:“若我所料不差,子至应与家人阔别已久,恰逢此间隙,可曾想回陈国武平探望一二,好令家人安心?”
汉以孝治天下,无论是公府征辟,又或是郡举孝廉、州举茂才,几乎必察孝举。
譬如袁绍出自四世三公之袁氏,身为贵胄,亦曾结庐守孝三年,以养孝名。
兰﹣生柠√檬
不论是当真出于纯孝本心,亦或是为钓名沽誉、醉心仕途,皆逃不过一个“孝”字。
虞临默了默。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在荀彧面前引用“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典故,他不自觉地感到了些许赧然。
因而他视线略作飘忽后,便选择了另一层面的实话实说:“不瞒令君。我于邺城诣许都,曾途经故土,并不见亲亲影踪。”
“待问过乡人方知,早于五年前,他们便分别往徐、扬、荆三地避难。”
这倒是真非假。
虞临并非是惧怕被人拆穿自己的假身份,只纯粹出于好奇,才在路过时特意留意了一下。
问得的消息,便是早已于酸枣盟军初起时,虞氏多数分支就决意南迁荆、扬等地避难。
主家一脉则选择东向,迁往徐州姻亲所在。
也许是他在荆扬二州待得时日尚浅、交际过少;又或许是虞氏族人背井离乡,作为寄寓之士选择低调行事……虞临并不记得曾见过同姓者。
至于主家?
虞临大致算了下时间节点。
心想别的不论,迁往徐州那一支,多半是刚安家就正赶上杀疯了的曹操……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从虞临那毫无波澜的语调里问得虞氏主脉这一状况的荀彧,显然亦是如此作想。
荀彧心口微沉。
再观虞临看似平静、实则郁如静渊之容,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言语。
虞临却没有忘记自己最初来的目的。
是要还书,也是来再借书的。
因心存几分愧疚,解答虞临的问题时,荀彧罕有地带了点心不在焉。
虞临虽注意到了,但毕竟还是顺利问到了需要的书名,起初并未在意。
直到他准备离开时,见这个平日总带浅笑的香人还仍然眉间微郁、眸色沉沉,才感觉情况不太妙。
虞临犹豫片刻,还是斟酌了一番说辞,开口道:“令君可是悯我?”
他刚开口,荀彧便静静地望了过来,却一反常态地保持了沉默。
平日里总寡言少语的虞临,一时间感觉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