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里流露出一抹笑意:“愚见与子至略同,袁冀州绝非明主。”

隐约听出他语气里带的一点笃定,虞临询道:“子龙心中,似已有意向。”

“瞒不过子至慧眼。”

这位高大躯健的青年微赧一笑,解释道:“云于公孙将军麾下时,曾奉命相助彼时任平原相之刘使君。观刘使君内仁外义,体察民情,所到之处无不上下齐心……”

虞临耐心地聆听了好一阵赵云对“刘使君”的含蓄赞美后,面上毫无波澜,实则正努力分析那究竟是哪位姓刘的。

姓刘的实在是太多了。

毕竟是天子之姓,多半是哪位汉室宗亲之后然而刘家后代遍天下,光是他间接或直接打过照面的刘使君,就已经有益州和荆州的两位了。

活在人们口中、颇有些名望的,还有殒身不久的前幽州牧刘虞和前扬州刺史刘繇。

赵云所提事迹,显然与刘璋与刘表无关,听起来又尚在人世,不可能是已故二人。

除这二人外,还有哪位能被称为刘使君?

尽管好像从未从别处听闻过任何有关对方的事迹,但光是出于对赵云真诚品行的信任,他仍基本相信了对方的话。

如果一切属实的话,那不但是赵云心心念念,在面试主公上屡次受挫的他,亦对这位堪称完美人选的“刘使君”有些心动了。

不过,等赵云完全讲述过平原的经历后,虞临终于捕捉到了记忆里好似有些联系的只鳞片爪。

……不会吧?

他犹豫了许久,还是很难将给他截然不同印象的两者重叠起来。

察觉他神色有异,赵云主动开口询问:“子至可有想问之事?”

虞临微微蹙眉,还是径直问了:“子龙口中那位刘使君,可是曾为徐州牧之玄德公?”

由于陈登也对刘备很是欣赏,虞临后续又自己进行了一些调查。

政绩上的确不错,百姓间口碑也很好,以仁义为政治主打牌,可谓是曹操等诸侯的对立面,的确更能博得基层好感。

澜殅

可 “多次战败,最近一次更是被杀得丢盔卸甲,不得不再度抛妻弃子”,“部曲四散,客居邺城”,“先投公孙瓒,后投吕布,再投曹操,再投袁绍”等等,更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

他综合多方面考虑,最终判断为“具备一定政治潜力,但不确定性太大,实质根基目前太过薄弱,扶持起来的效率太低”后,就摒弃了面试对方作为主公的想法。

闻言赵云眼睛微亮,毫不迟疑道:“正是玄德公!”

这回换做虞临心情微妙了。

但他从来是连表述自己的想法都兴趣缺缺,更没有野心去改变别人的志向。

为了避免被赵云追问看法被迫说谎,他难得主动开口,换了个话题:“临观袁使君,于冀州颇有民望,昔日子龙缘何舍袁军不就,反远投于公孙将军麾下?”

虞临倒不是在说违心话。

他一路由南至北,跋涉山川而来,亲眼目睹下的冀地百姓虽面有菜色,言辞间却对为输送前线粮草而频繁征粮的袁绍毫无怨怼。

最多是为不知要持续多久的战事感到担忧,并发愁靠家中仅存的那一点粮,要怎样熬到下一轮麦熟。

虞临不知道是此时的农人太任劳任怨、长期被剥削成麻木不仁的状态,还是相比烽火连年、民不聊生的其他诸侯治下,袁绍的确已经能算是其中翘楚了。

赵云未察觉出虞临转移话题的用意,闻言神色微黯,苦笑道:“云欲从仁政所在。不料公孙将军志改心易,不复安邦定国,救民于水火之志……”

他将当年之事对虞临徐徐道来。

他身为常山郡国人士,生逢乱世,自中平元年黄巾于巨鹿起事,毗邻巨鹿之家乡故土便深受牵连,几乎要沦为焦土。

在此紧要关头,常山王刘暠非但未能护佑百姓,反而贪生怕死,弃城而逃,将毫不知情的百姓推向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