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他们准备的名刺,竟然这么好用吗?
虞临任由思绪发散着,漫不经心地收起了省下的这十几枚五铢钱,重新戴上幕离,沿着弛道左侧走去。
作者有话说:
注释:
1. 一位年轻军士所需的口粮约为每月四斛(1斛为10斗,1斗约现代的2升)
关于汉代食品消费的情况,各种不同史料的估测不尽一致。据记载,战国时期的论者李悝估计每人每月食用1.5石谷物。3如果粮食是带壳的粟谷,容积量则为2.5斛。在公元前61年首次提出屯田建议的赵充国,报告说一支10281人的军队每月食粮27363斛,或每人每月1 2.66斛。5另一个文字资料是崔寔的文章,里面说两个成年男子每月需6斛粟为食,平均每人每月需要3斛粟作为口粮。汉代关于屯边驻军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口粮供给的第一手信息。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是3.33石重量的粮食。不过这里用的度量单位是“小石”,它只是“大石”的3/5。如果换算成容量,它相当于4斛谷物,比崔寔提出的数字稍高一些。1在永久性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士兵与临时驻防的士兵之间,在普通成卒与流放的罪犯之间,似乎待遇上都存在着差别。前者的口粮要比后者多,对后者的口粮有一定的折扣。不过,配发给士兵家属的口粮也要少一些。一个成年家属(15岁以上)配发2.16石谷物;一个未成年家属是(7-14岁)1.66石,幼儿(6岁以下)则是1.16石。有一个例子,是一个1岁的幼婴配发了0.8石的粮食。3如果换成容量单位,成年家属、未成年家属和幼孩配发的口粮分别为2.1 斛、1.2斛和1.1斛。这些数字符合文字材料中提出的每人3斛的标准。将文字材料和居延汉简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多少有些武断地假定,一个成年男子一个月的粮食消费量为3斛,一个成年家属为2.1斛,一个未成年人为1.2斛。(摘自《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系列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作者【美】许倬云,江苏人民出版社,p67-68)
2.袁绍的分地盘行为
《三国志·魏志六·董二袁刘传》“顷之,击破瓒于易京,并其众。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 ”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 ”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幹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3.关于袁绍治下邺城的资料:
“战国时期,邺就是魏国的主要城市,在西汉时成为魏郡的首府。东汉时期,魏郡规模中等,冀州的州治设在常山,所以邺城并不太重要。然而,190年,在反抗董卓之时,冀州牧韩馥移居邺城,次年袁绍取而代之, 也选择了居住在邺。
邺城有城墙,东西七里,南北五里,规模约为1.6-2.3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城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各一门。我们应注意到,与之相比,首都洛阳的城内面积有10平方公里之大。洛阳的人口大概有50万,城墙之外都散布着居住在郊区的人口,而汉代邺城的人口则连城内都尚未填满。
在早期占领阶段,曹操带来了一些移民发展这一地区,与他曾在许建立屯田时相似。这些人口为他在新首都建立建筑、高塔、园林、水利设施提供了最初的劳动力,其后文官、将领、军队及其家属也都络绎而来。 可以推测,许多人志愿前来的目的是在新的权力和经济中心寻找机会。
曹操一到邺城就开始建造文昌殿,其后成为了占据了城市北部大半的宫殿区的核心。而周围的区域成为了宗室、高官和其他贵姓的居住区,宫殿由正门、门道、庭院、房间组成;后来左思的《魏都赋》中描绘了其壮丽。”(摘自《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澳】张磊夫,江苏人民出版社,p284)
4. 邓艾身世和口吃
兰n生n柠n檬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