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平时,乱世之中才有这种可能,可乱世之中能活下来的又有几人?
位置只有一个,全天下的人都在争,尸山血海,明枪暗箭,能活下来又能坐稳江山的人只有一个,那个人,未必是他们的孩子。
可现在不同。
现在是女帝登基,女帝掌权,一旦他们入了女帝青眼,一旦他们的孩子成功活下来,那么登基为帝便指日可待。
这是一种比君臣关系更稳定的利益捆绑。
君臣关系靠的是良心来维系,而血脉关系却是抹杀不了的,纵然你不想承认,但你的父母孩子却就是那个人。
刘邦放下诏令,忽而有些感慨。
要是韩信活着就好了。
萧何说他国士无双,一点都没有过誉,那小子整天瞧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①,他身边那么多的功臣列侯,没有一个是他能瞧得起的。
韩信傲是傲了点,但的确有大才,若这次领兵出征匈奴的人是他,指不定匈奴早就消声灭迹,再不能危害大汉疆土了。
可惜能力强,野心也不小,当初与项羽对峙时,他便以不发兵来威胁他封王②,口头封王还不够,还要把疆土画出来,这样他才肯用兵。
挟持封王,他忍了,韩信便变本加厉,说好一起合围项羽,他是汉王他先上,韩信领兵再跟上,但项羽岂是一般对手?他的兵打得都没了,人都快死了,韩信还在按兵不动,冷眼旁观他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③,仓皇逃命。
那是他生平最狼狈的一次,为了逃命把一双儿女都踹了马车④,要不是夏侯婴几次三番把一双儿女抱上来,哪还有大汉王朝现在的皇太女?
而这一切,都是拜韩信所赐。
但他到底爱才,又忍了。
忍到大汉建立,韩信又双叒叕开始了
有人密告他韩信谋反,他不信,直接去韩信的封地去找韩信,韩信想发兵反叛,又觉得自己并无过错,想去拜见他,又觉得自己被擒,最后杀了钟离昧,证明自己没有反心。
他信了。
想想韩信的功劳,还是没舍得杀,只是把韩信带回长安,降王为侯⑤。
其实他是真的爱才,也是真的不舍得杀韩信,哪怕韩信把我有异心写在脸上,他也不舍得杀。
他太清楚在废墟之中建立的大汉是怎么孱弱的王朝,太需要韩信的将才来威慑四方,若是继承人能压得住韩信,他断不会做出自断臂膀的事情来。
可惜他那时候的继承人是刘盈,樊哙这种人他都怕他压不住,更何况韩信这种世间无二的绝世兵仙?
盈儿为储君,韩信必须死。
所以韩信死了,世间再无兵仙,再无猛士为他守四方。
又所以他不得不一把年龄亲征匈奴,险些丧命。
刘邦心情极为复杂。
若韩信没死,他何至于此?
韩信若还活着,年轻,又模样俊俏,以前在他手底下当将军时就颇受女人的喜欢,鲁元若是见了,大抵也是喜欢的。
爱美之心不止男人有,女人也有。
鲁元的前任丈夫是张敖,韩信不比张敖好得多?
若韩信还活着,又跟鲁元生了个孩子,以后是他的孩子是大汉王朝的主人,不比他封侯强得多?
这样一来,他大概不会折腾了,老老实实打匈奴,扩疆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打下一个前所未有的万里江山。
等他老了,打不动了,孩子们便长大了,给他封个荣誉性的侯,让他安心在长安养老。
再过一些年,他死了,女帝送葬,储君扶棺,这样的生荣死哀,岂不比窝窝囊囊死在钟室强?
可惜,他悟得太晚,让大汉王朝白白损失一不世出之将。
刘邦抬手揉了下眉心,一口郁气萦在心口,上不去,下不来,生生噎着他,“听你的,降诏吧。”
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这本是他一早便定好的。
至于不得立王夫,不得立异姓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