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李香出院。
刚到村口,张婶、王妈和刘嫂就端着瓦罐迎了上来,罐口还冒着热气。
“香香可算回来了!快进屋歇着,我炖了菌菇汤,补身子!”
张婶拉住李香的手,摸了摸她手腕,“瘦了瘦了,在医院没吃好吧?”
王妈把瓦罐塞给周海,絮絮叨叨:“那营养针金贵着呢,可不敢再累着了。你这孩子,有了身孕咋不早说?”
刘嫂则往李香兜里塞了俩煮鸡蛋,压低声音:“村里头前儿传你坏话的人,都后悔着呢!”
果然,没走多远,就有几个婶子提着篮子凑过来。
有人捧着自家晒的山楂干,有人端着新磨的玉米面,脸上全是不好意思的笑。
“香香啊,前儿是婶子不对,听了闲话就瞎琢磨……”一个常嚼舌根的李婆子搓着手,“这是自家腌的芥菜疙瘩,你尝尝?”
李香赶紧摆手:“婶子快收回去,大家日子都紧巴,说那些干啥。我知道你们也是担心出事,没啥对错。”
周海在一旁帮腔:“都过去了,以后好好过日子比啥都强。”
正说着,村长拄着拐杖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青壮村民。
“香香、周海,回来就好!”村长笑得满脸褶子,“听说你们有想法带村里人搞山林?”
李香耐心解释:
“村长,我们是这么想的,这山是聚宝盆,但得有规矩地挖。”
“春天挖野菜、采草药,夏天捡松果、摘野莓,秋天打栗子、拾蘑菇,冬天砍些老死的树木做木料,再卖点熏肉、山货。”
“但开发山林,得先跟公社报备,办正经手续,不能瞎折腾,得护着山林。”
周海补充道:
“村长,我守山六年,哪片林子该养,哪片能采,我心里有数,所以想着全村一起干,按工分算钱,赚了钱归集体,再按人头分。”
这话一出,旁边的村民立刻议论起来。
“周海守山靠谱,他说能采肯定没问题!”
“是啊,以前他打了猎物都先交生产队,人品没话说。”
“跟着他俩干,总比自己瞎摸强!”
张婶立刻举手:“我支持!跟着香香卖香菇就没亏过,这次我还跟着干!”
王妈和刘嫂也跟着点头:“算我们一个!”
村长笑得更欢了,用拐杖顿了顿地:“好!你们俩这想法好!”
“前儿周海救了知青、打了匪徒,县里都夸咱村出了英雄!这会儿你们又想带大家致富,这是给村里长脸!”
村长搓着手,继续盘算:“这样,我明儿就去公社找干部们说说,再把你们的想法写个‘计划书’,报上去审批。只要上面点头,咱就甩开膀子干!”
周海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歪歪扭扭记着字。
“大家看,我把四季能采的东西列了个单子,春天主要挖蒲公英、鱼腥草,能卖药铺。夏天采野樱桃、山杏能做果酱,卖给国营饭店……”
李香看着周海认真的样子,心里暖烘烘的。
这糙汉子平时不声不响,办起事儿来比谁都利落。
夕阳西下时,周海扶着李香进了新瓦房,灶台上放着张婶送来的菌菇汤,香气飘满屋子。
李香摸了摸肚子,小声说:“宝宝,你听着,咱家要带全村人发财了,以后咱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周海听见了,凑过来在李香额头亲了一口,声音低哑:“都听你的,你和孩子还有村里人,我都护着。”
窗外,后山的松涛声轻轻响着,像是在为这新的开始,哼着一首朴实的歌。
过了几天,周海怀里揣着《山林开发计划书》,纸上用炭笔勾勒出 四季可采挖的区域。
这是他与李香熬了好几夜,按节气、按山势画出的生财路子。
三月挖笋,五月摘莓,八月打栗,腊月熏肉,每一笔都标着 “留种”“护幼” 的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