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撕下一张纸直接铺在钢铁设备外壳上,写到【急冷油黏度过高 流动性下降 传热效率降低 炉管表面冷却不均 表层受压应力、心部受拉应力】
写完给林巧枝看,语气都快了起来:“如果按这套理论分析,美方团队据此绘制应力分布模型,预测最大拉应力集中在炉管内壁,与破裂位置吻合。再加上接口处的材料特性,确实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
“这份判断太过聚焦操作参数了,全是黏度、温度的考虑,难道忽略系统交互逻辑吗……我依旧保留意见。”林巧枝看了看这个推理,也略微有点犹豫。
但是她确定后几年的操作规范上并没有相关改动。
“这样吧,我再看看那份应力分布模型,再下具体的结论,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说是急冷系统操作问题,肯定是武断的。”林巧枝先给出初步判断。
“确定吗?”高辰连忙追问。
林巧枝想了想:“八成把握。”
高辰眼睛爆亮,连忙抬起双手稳住她:“好好好,你先别急,这样,我先把我们专家请来,你们先碰一下。”又转头喊跟在旁边手下的人,“去请一下卢工,这个应该是他跟下来的对吧?”
林巧枝看着在身侧做安抚状的手,很想说,她不急。
算了,理解一下。
她还属于外援,压力再大其实也是不太能压到她身上,燕化这边的人才是真的难。
高辰正要交代,想了想,又觉得派小年轻去不好,目光转了一圈,瞄准了在车间负责一线职工思想工作的党支部书记,毫不犹豫地喊:“杨书记。”
他安排人顶替他给林巧枝配合工作,又把杨书记拉到一边,道:“给卢工好好说,也别有什么想法和负担,甭管是不是外援指出的问题,起码是咱们自己人不是,思想工作这边还是要到位。”
“放心,我肯定不出错。”杨书记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当初是跟着厂里党委副书记学习过一段时间的。
如何给高水平技术人员做心里按摩,协调关系,也是他们这种技术含量高的单位必须工作。
***
卢当山抱着一份资料,脚步匆匆地往他们厂车间旁的小会议室赶。
杨书记都有点跟不上,几乎要小跑着追:“卢工,您慢点,这节骨眼,你可不能摔了。”
“时间不等人,你说说为啥就是非死活不说,硬是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思想工作,说了半天才肯讲实话,耽搁了吧……”卢当山也是正直壮年,三十多岁的技术工人,又常年在一线工作,这时也是有点急,“林工和小高都等着呢。”
杨书记:“去了是指出你错误,我这不是想让你有个心理准备?真不用这么着急,顺着这个思路走,也是整个团队讨论的结果,厂里领导也都是理解的,不用太担心。”
卢当山还是有点固执古板的性格:“出错了就要端正态度,哪有还不紧不慢的道理。”
杨书记站在燕化的立场上,还是心疼自家技术员的:“那不能这样说,怎么说你也是劳苦功高的,咱们国家起步晚,学习条件也差,林工她那属于天赋异禀,学习能力太强了,她那个标准不能衡量大众的……”
“出问题了就是出问题了,不管她学习能力多强,衡不衡量大众,她也不可能改变技术逻辑。”卢当山有点执拗和坚持在身上。
因为他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也真是因为这份要求,所以才能脱颖而出,三十出头就能成为这一行的顶梁柱之一,在关键时刻顶上去。
但现实困境也确实是存在的,中国大型化工起步晚,他这一批学生,在学校里学的虽然都是化工专业,但实际上几年学下来,也没有人了解大型化工是什么样子的。直到毕业后,到兰化和北京石化总厂,体验了那些化工装置,才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
然而实际上,兰化那一套年产能只有5000吨的乙烯装置,就已经是全中国最顶尖的乙烯设备了。
在贫瘠的土地上,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