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2 / 2)

中国,不仅是要帮助你们建设厂房,学会技术,更要帮助你们形成产业优势,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让小巧枝触动的是,在足足在新中国工作三年后,结束帮助离开时,苏联代表团的领队曾说:“我能亲自参与和帮助中国兄弟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社会主义新中国啊。

美好而伟大的信仰,足以让人抛下国籍界限。

以至于后面发生了那样沉痛的打击和教训,苏联也依旧是“老大哥”。

林巧枝一直以为苏联才有,居然英国也曾经有过吗?

直到休整过后,她踏入这间巨大的厂房,看到了厂房冰凉钢铁架上残留的“中英庚款”字样,困惑才解开了。

林巧枝呼吸微凝。

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尖尖上蔓延,舌尖都泛着一丝苦味,新中国的历史真的不忍心细看,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厂房,里面都刻着艰难困苦,屈辱悲凉……和百折不挠。

可再坚强,再百折不挠,那也是经过百折的,这其中纷飞的炮火,颠沛流离的转移,血与泪的牺牲……都是百折留下的、磨灭不去的痕迹。

见她目光落在厂房钢铁架的“中英庚款”的钢印上,驻足沉思,祁尤顿了顿,笑着介绍好的一面:“虽然庚子赔款是充满屈辱的,但当时前来的工程师们,却拥有超越国界的胸怀,对我们帮助还是很大的,厂史里仍然记录着他们的名字和建厂时的事迹。”

林巧枝也笑笑。

有些真心,却又不达眼底。

这座曾经经历过三次轰炸的厂房,不仅在战火中承载着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同样也镌刻着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泣血椎心。

简单带她们参观了一下厂房,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