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颜林坐在角落的沙发里,看着吵吵闹闹的一群人,倒也不觉得无趣。

她从不会在群体中感到孤独,因为她不需要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

当一个旁观者,有时候更怡然自得。

酒一喝,电影放着什么内容已经没人在乎了。

最快开始撒酒疯的是在场仅有的第三个女生,性子很爽朗,一口北方口音。

她拉着一个叫阿秋的大高个发疯,对方无奈却拿她没办法,还得小心着不让她摔了。

那摇摇晃晃的身形看得姜颜林眉头一皱。

“小诺每次都这样,不用担心她。”

和法国老哥喝酒的华裔青年走过来,坐在了姜颜林旁边。

他一头长发扎在脑后,说话声音平缓,发音是难得的字正腔圆。

姜颜林还记得他的职业,是个钢琴师。

她看了看他的侧脸,问:

“有没有人说过,你长得有些像郎朗?”

陆斯恩顿时笑了,“你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

“我作证,真的有人这么说过。”

埃尔也加入了话题,坐在了姜颜林的另一边。

当真的有人善意地递出交流信号时,话题从来不是问题。

姜颜林不难看出陆斯恩是个面面俱到的性格,怕她一个人感到被冷落,才主动搭话。

所以哪怕她其实并没有感到不自在,也拿出了一点社交状态来回应。

很快地,这个角落就成了仅存的还有人聊天的地方。

整个二楼被分割成三个区域,有的人在安静看电影,有的人在闲聊,有的人在发酒疯。

姜颜林不经意地抬起眼,瞥了一眼斜对面的沙发上。

唯一一个落单的人正在玩手机。

姜颜林笑了笑,收回视线,轻松地回答了刚刚的话题。

有的时候,心照不宣是一种默契。

气场是一种无形的、却又可以被捕捉到的东西。

哪怕一整个晚上下来,没有第三个人察觉到微妙,但姜颜林和对方却是清楚明了的。

如果要翻译成简单直白的话,那大概就是

“我不喜欢你。”

“我也一样。”

于是达成共识的两个人,从始至终都没有对话过哪怕一个字。

然而转机来得毫无预兆。

当姜颜林去了趟洗手间出来,路过阳台打算看看夜景时,楼下的两个身影先一步出现在了她的视野里。

阳台就在餐吧的大门正上方,从这个角度能看到整条街的景色,以及楼下门口的路灯。

灯光将人的影子拉长,两人的说话声不大,只言片语飘到了二楼的阳台。

那辆红色改装摩托车还停在原地,它的主人就靠在上面,黑发垂在肩头,面容在灯光下显得柔和了一些。

另一道身影站在她面前,温文尔雅,含着笑意低声说着什么。

姜颜林看了两人许久,忽然笑了笑。

还说这聚会太过温馨没乐子,这不,乐子立马就来了。

突然到来的人并不在今晚的受邀名单上,但在场的半数人都认识他,倒也很欢迎他的加入。

姜颜林站在阳台上吹风,心情不错地哼起了歌。

身后是热闹起来的谈笑声,看来新加入的来客人缘不错,很快就融入了聚会。

姜颜林不用看也知道那是个多么长袖善舞的人,但同样的乐子,到现在还是能取悦到她。

埃尔到阳台上来找她,见她很喜欢站在这里看景色,便也陪着她在这里聊天。

“我和Mavis的另一个朋友来了,他刚回国,我都不知道他在国内,他还是看到我发的动态才来的。”

埃尔喜欢分享生活,所有的社交账号都事无巨细地上传自己的日常,公开给所有朋友看。

姜颜林捕捉到了关键词,轻笑着问:

“没人邀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