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阿姨。”
樊策看了一圈,坐在了两个女人的对面,跟陆周月隔了一个人的地方。
“你们家孩子在哪儿上学?”周女士问道:“他们学校校规,不严哈。”
樊策抓了抓自己的头发,赵英在一旁笑:“小策打小就爱蹦蹦跳跳的,后来跟家里说想走艺考,在我们家附近的学校上。走艺术,老师管的的确不太严。”
“那也不错,是乐理还是舞蹈、画画?”
“好像都挺喜欢的。孩子年纪小,现在也看不出来个什么定性。”
赵英说到这儿,招呼道:“周月之前也学过钢琴跟画画,你们两个应该能说的上话吧。”
陆周月端着手里的茶品的细慢,樊策瞅了一眼,搓着手没吭声。
“行了,你们两个去玩吧。我跟你周阿姨还有些事情想说。”
周女士错愕于这么快心理咨询就结束了,还是点点头招呼道:“周月,你带着樊策在咱们家四处看看。”
陆周月放了茶杯看了一眼赵英,主动起身。
樊策也跟在屁股后面,两人顺势上了楼。
“赵医生,我女儿她……”
周女士很紧张,紧张的在等待宣判。
“你们平时给她的压力很重吗?”赵英问道。
周女士回想了一番:“没有,我对周月一直没有什么要求。”
“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紧绷,时刻保持着质疑的态度,她的微表情、她的姿态,以及她说话的方式都能体现出来。有很强的试探性、侵略性、不信任。这让我感觉到很意外。多半是安全感匮乏的表现。”
“她对我的身份存疑,并且在审视我的目的。这种情况在案例里,我见过一个类似的。不过对方的家庭相当复杂,她对于父亲不信任、母亲不信任,因为她的父母经常遭遇骗局,所以会对父母身边任何人都保持高度的警惕,以及有很强的排斥感。后续她也蔓延出来一些扭曲地控制欲,最后变成强迫症。”
“家里的一切都要经过她的手,她要时刻知道父母做了什么,认识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一旦父母脱离她的掌控,她就会重复不断地想起之前的遭遇,产生应激。企图将父母关在家里,杜绝他们对外界的交流。”
赵英说到这儿笑了一声:“质疑其他人,这个倒是很正常。对陌生人保持警惕的态度,这没什么问题。我暂时没在她身上看到危险的讯号,当然也许是她发觉我的身份并不能造成太大影响啊。”
“另外很喜欢否定,全盘否定,非黑即白。是有些偏执感的。”
“她还喜欢质疑自己,比如说一件事情脱离了掌控,她不会去想外界条件、他人的意愿,她会首先想到自我,去追溯。虽然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己,但把持不好这个度,就容易矫枉过正。会变成,用别人的错误去惩罚自己。这里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崩塌、重塑的死循环。”
“总给我一种,好像背负着什么,沉甸甸的,全世界只能靠她自己。这种感觉。”
“这在一些孩子身上的确很常见,往往建立在缺乏跟父母沟通的基础上,经常被忽视、否定,长期处于这种定向环境,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周女士沉默。
缺乏沟通是没错的,陆周月在某种程度上也拒绝沟通。
忽视也是有的。
否定,她回忆了一下。在陆周月的培养管理上面,她跟陆先生很少有不支持陆周月的情况,只要她想尝试,没有什么太大的危险性,往往都采取鼓励的方式。
“她学画画跟钢琴,为什么后来不学了?当时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吗。”
周女士回想着,说道:“这件事情的确很莫名其妙,周月是跟我们家隔壁的孩子一起学习的。当时老师们都在夸她很有天赋,也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就是突然不学了,觉得很没有意思。”
“你们当初也没有问一下详细情况吗?”
周女士又是沉默。
赵英了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