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见识到了她厉害之处,日后长了记性做事定不敢马虎敷衍了事。
“我刚才听王进奏最后吞吞吐吐,所报何事?”
温惟接着问道
他忙规矩回答:“是这样的……,如今……少主你人已回了东平,督护府各官员都在私下议论,咱们东平大事何时上纲上线?这事要搁在以前大家都讳莫如深,敢想不敢言,现如今,朝廷已与我们撕破脸,打进来那是迟早的事”
温惟嘴角一翘,哼笑了一声:“府里这帮老东西,看热闹不闲事大,到时侯若真打起来,让他们首当其冲以慰他们赤诚之心,叮嘱下去小心祸从口出此事不可妄议!”
那进奏官老老实实连连点头应下……
这些时日,因路途奔波,又正值寒凉秋季,叶清澜从京都回来身子骨就一直不舒坦,温莛知时常陪伴左右,在许多政事上已逐渐放权,让温惟公开独当一面。
起初还担心,她年纪轻,阅历浅,又是女子恐难以服众。却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府上那些个嘴碎懒怠的老部下被她软硬兼施治得服服贴贴,无不心服口服交口称赞。
他从来没想过当初那个不听管束,到处捣蛋惹祸的小女儿如今会成为他们坚实的依靠,也成为整个东平的依靠。虽是女儿身,但她深谋远虑、手腕强硬、赏罚分明、办事高效,恐让世间不少朝堂男儿都望尘莫及。
东平在她的接盘下,各地方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任风吹浪打,狂风暴雨,她都坚如磐石,处之泰然固不可摧。
半月后,朝堂上下在以庞敬宗为首党派势力的带动下,讨伐东平的呼声呈一边倒的态势,背后当权者昔太后犹豫思虑再三,不顾骠骑大将军晋如与户部尚书陶锦尧的极力反对,让元程正式对外发诏――仗天威,顺民意,诛反贼,保国安!
考虑到晋如与李荣赈的亲厚关系,难免会私心袒护消极应战,朝廷此番对东平之战派兵五万余,由兵部侍郎祝裕亲自领兵出征。
一石激起千尺浪,整个大夏国又一次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民声沸腾,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温惟听到消息,却心无波澜,坦然自若,好像这一日对她来说是个再寻常不过的日子,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理顺理成章的到来而已。
她有什么可担心的,该担心的是朝廷那些昏庸无能的当权者!她倒要看看这些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人要为自己的愚蠢极端付出何等惨痛的代价,她坚信自己的判断,更相信东平这些年自强自立上下齐心未雨绸缪的丰硕成果。
只要朝廷开始行动
那么济州这个深埋多年的心头大患也是时候该肃清了!
得知朝廷发兵消息的那天,她正好收到了远在西南边陲浴血奋战丈夫李荣赈的来信――
她坐在阒寂无声的书房里。展信阅罢,心头抹蜜,甜甜得笑着,看了一遍又一遍,用温暖柔软的唇亲吻着落了他名字的信笺,感受着属于他的气息……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82. 第八十二章 朝变
随着朝廷大军一天天迫近, 东平军力并没有集中在东平的防御边界,而是听从温惟的调令,至少一半的兵力退居后方, 在济州周边郡县随时待命。
为此督护府的老部下持不同的意见,持反对态度的人大都认为温惟这是消极应战, 太过轻敌, 朝廷六万大军, 而她算上城边守卫才备了两万余人,纵然我军精兵强将,粮草富足, 可毕竟人家打到自家门口,敌我力量又如此悬殊如何保证胜算?
说实话,就算温惟胸有成竹运筹帷幄,面对太多人提出的异议,心里难免有些许忐忑,事关整个东平安危她不能怀有一丝侥幸,这不是赌博输了可以重来,而是无数人用鲜血与命铸造的安乐家园。
就在她犹豫不定对自己的决策产生怀疑的时候,丈夫李荣赈的信, 无疑让她吃了定心丸,瞬间踏实不少, 她力排众议坚定了原来应战布兵计划。
他总是如此的了解自己,彼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