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讨论开始没多久,宁筱曦就发现了,邹峰上午的暴怒带来了意外的效果陈铎生和王凯旋今天表现得异常积极和配合。
王凯旋的获客策略,看起来,其实也没为新战略做什么调整。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老思路继续不顾效益的冲量上规模而已。
但即便是这些陈旧的策略和办法,原来宁筱曦都不怎么真地了解,因为不论陈铎生,还是王凯旋,对此一直把得很紧,遮遮掩掩的。
而今天呢,没有了太极八卦连环掌,也没有了花枝招展的凌波微步,王凯旋老老实实地拿出了数据和看家本领。
宁筱曦就算再郁闷,也不得不感叹了:邹峰这么一个不轻易暴露自己情绪的人,偶尔发作一次的威力,真的堪比核弹爆炸。
杀鸡儆猴的作用,那真是杠杠的!
可紧接着又突然想到自己就是那只被宰了的鸡……宁筱曦笑不出来了。
随着王凯旋这些数据和策略的展开,宁筱曦下午先是问了好些关于“引水入渠”的问题:
为什么从 A 平台导流的客户远远多于 B 平台?
为什么产品甲的广告投放量远远大于产品乙?
引“水”的时候,到底是更看重水量呢,还是更看重水质?
听着王凯旋的回答,宁筱曦终于慢慢发现了早上她挨骂的根本原因她陷入了一直以来的工作惯性,把王凯旋看成了上游,而她在下游,所以她先入为主地把自己局限在了王凯旋导流来的水库里,还妄图在压根儿没什么养分的水里,养出鱼来的。
但真不能怪她有这种惯性。
从她入职第一天起,不,从 A 轮融资成功起,公司的目标就一直是扩大获客规模。在这个大前提下,王凯旋必然掌握着业务的方向盘和发动机,而宁筱曦的团队就像轮胎,王凯旋说去哪里,她就得跟着去哪里。
可如果今天大前提变了,要翻的新垭口变成了盈利性,那么就必须全盘颠覆这套工作办法,转换角色。
王凯旋的团队是负责花钱找客户的,宁筱曦的团队才是那个负责从客户身上挣钱的部门,所以她必须得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拿到车子的驾驶权,管好王凯旋,才能事半功倍,减少浪费,实现盈利。
这才是能爬上 6000 米垭口的正确姿势!
宁筱曦的心慢慢沉了下去:
因为,这种变革压根儿就是业务决策权力的转移啊!
要她从陈铎生和王凯旋手上夺权?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就这俩老油条,她可搞不定。不如直接去找邹峰……
想到这儿,宁筱曦的思维一下子滞住了。
不,不对。她都能想得到的事儿,邹峰和翔宇哥不可能想不到啊,可……为什么他们没有直接命令王凯旋交出方向盘呢?
筱曦转念一想,立刻明白了。要想控制这么复杂的一辆车,除了表面上的方向盘,还必须得掌握背后的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缺一不可。没有落地的工具,哪来的实际权力。
可是,王凯旋的背后是陈铎生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把控权力。他若不想交出实际控制权,一定能找到一万种方法控制着发动机,虚与委蛇,拖延时间。
而公司在 B 轮融资上最缺的,恰恰就是时间。
想到这,宁筱曦不由得沉默了。
陈铎生这时看了看手表,伸了个懒腰,说:“凯旋的思路还是很清楚的,我看啊,筱曦,你们的策略配合凯旋调整就好了。你再想想,我俩先出去抽根烟。回来咱们再继续聊。”
王凯旋也心领神会地附和:“筱曦,你继续把现在的支持工作做好就行了。这部分工作你们也熟悉,不费劲,对吧?剩下的任务嘛,交给我。我保证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
宁筱曦抬起眼看着他俩,微微一笑,点点头。
果然,这俩人才不想去冲什么盈利性的垭口呢,他们只想继续走花钱冲量的捷径。
宁筱曦咬着嘴唇,不甘心地想,难道就这么放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