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加水、盐和成面团, 盖上盖帘醒半个时辰。拿出面团放在水里, 像洗衣服一样不停揉搓面团, 如果面团散成小面团,就抓起来包在一起,继续揉搓。直到水越来越白,散落的小面团再也不会变小, 就可以用笊篱捞起面团, 揉到一起,放到盘子里上锅蒸熟, 面筋就可以吃了。

至于剩下的淀粉水, 放到阴凉处搁置一个时辰,待水和淀粉渐渐分层, 将水撇去,再搅拌均匀。盘子刷油,将面糊摊到盘子上, 放到开水里上锅蒸。面糊的薄厚直接影响凉皮的口感,太薄易碎,太厚不好熟口感也不清爽,一开始可以少放,试着往里加。

待面糊凝固,表面鼓起大泡,说明凉皮熟了,将盘子放到冷水里降温,然后把凉皮揭下来,表面抹油防止粘连。

凉皮和面筋做好晾凉,就可以切丝,和豆芽、黄瓜一起拌凉皮了。至于调料,喜欢咸口的,就用麻酱拌;也可以直接用醋和糖拌匀,做成甜口的。

拌凉皮最好用绿豆芽,黄豆芽口感不如绿豆芽脆爽。绿豆芽做法也很简单,只要水和一个广口瓶子,甚至是小锅子,都能生豆芽。前世时,秦雅还曾用坏掉的电水壶来生豆芽。总之,只要容器够深,再用深色布盖住,绿豆自己就会生芽了。

等材料备齐,就要上桌前,秦雅特意拿出了食茱萸油。这时候当然没有辣椒,但也难不倒古人,中药铺里售卖的食茱萸就派上了用处。据说那川蜀之地常将这食茱萸与猪油一起煎成辣油来吃。

说实在的,秦雅买到食茱萸时,还愣了一下,这东西长得实在是太像花椒了。等做成辣油,她尝了尝,觉得食茱萸的味道确实带有一丝麻麻的感觉。对于没吃过辣椒的人来说,这种辛辣也尽够了。

事实证明,凉皮这东西能风靡各地不是没有它的道理。不管大人小孩,只尝了一下,就都爱上了这口。关外人家,夏日里惯常吃一种水捞饭,不管是高粱米还是粟米,都要过一遍凉水再吃。过水的饭,更凉快了不说,也没有热饭那种黏黏的感觉,口感上也更加清爽。

自那日的凉皮大获好评后,秦雅后来又做了几次,因怕吃顶着了,中间还做了几次凉面,总之,只要不是热乎乎的炒菜,大家就都能吃得下。

等到了七月初的时候,虽还没出伏,但关外的空气却像是一下子变了。那种一开门就热气扑面的感觉没了。虽仍是很热,但是早晚却渐渐没那么闷热了。而这也预示着小麦就要收割了。

趁着离麦收还有几日,秦雅抽空和秦大川上县上去了一趟。前几天,秦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在县上买个房子,到时可以赁出去。反正这银子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拿去置业。

至于到底是买铺子还是买院子,几个人还没商量好,只能等到时再看。毕竟好房子也不是那么好碰的。

及至到了县上,找到中人一打听,人手里确实有几处房子,但具体如何还要秦家人自己定夺。

首先是一处店铺,这店铺的位置有点偏,不在中间那条大街上,在后街。优势是离居民区近,若是售卖些吃食或者开杂货铺子,倒也适宜;而且面积也大,后头还有住的地方,院里还有口井,吃水不发愁。

其次是一处小铺子,位置很好,就在中间那条街上。原本这么好位置的铺子少有人出手,问了才知,主人家是一堆老夫妻,因岁数大了,且儿孙都在外地,想让俩人关了铺子去外地一起生活。老夫妻原本卖的是油炸糕、烧饼油条的,不需要太大铺面,所以这铺子比起第一处来,逼仄了不少。

再有,就是胡同里的两处院落,也都不大,胜在环境好,离书院不远,所以附近住着的读书人比较多。若是买来租赁,想来不愁赁不出去。

姐弟俩跟着中人把这四所房子都看了一遍,想着还是回家商量下好,就和中人约好第二天给回信。中人也没放在心上,卖房子这事,不光买主要碰,像卖房子的也要碰,只几日就定下的少,大多都要挂上一月,有那条件不好的,挂上半年时间的都有。

晚饭后,几人商议了一下,都觉得还是买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