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代政时期,实际上危机四伏。

权利交接的当口,无数双眼睛都在探查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太子,会选择哪一方作为自己的嫡系势力。

太子请燕王入宫,协助打理朝政,奏折实际上是这两位皇子一同批示的,而涉及官职任免的折子,全部都由燕王批示。

这就让满朝官员没法琢磨透谢夺的心思,有人怀疑燕王其实是照着太子的意思批示奏折,于是官员们私下细细揣摩了近期的擢黜赏罚,发觉新主子似乎是有意在打压二皇子势力。

立即有嗅觉灵敏的二皇子暗党跳出来,弹劾二皇子的走狗,想第一时间把自己撇出去,抱上新主子的腿。

虽说是为了前途倒戈,但下手还不能太狠,万一是自己嗅觉出了问题那就等于找死,到时候新主子的脚趾头都没摸着,毫发无损的二皇子可是会报仇的。

所以第一个跳出来的官员,只找了个无足轻重的罪名,弹劾二皇子党中一个小人物。

满朝官员都在猜测,燕王的接下来的批示,会不会跟大家预测的风向吻合。

万万没想到的是,太子殿下居然亲自出马迎战了。

一篇罪名轻微的弹劾奏疏,太子却为此严厉的训话,并要求涉案部门彻查到底,涉案人员若有内情上奏,可密送御前,无需逐级上报。

原本只是个见风使舵的官员掀起的涟漪,却被太子殿下顺势搅起了巨浪。

很快,二皇子党势力内部,开始了狗咬狗的戏码,为了撇清干系,互相告发的密报,七日内就摞起半人多高。

所有人都以为太子准备好对二皇子党动手了,太子却突然没了下一步动静,反而升了几个二皇子党的官。

这就奇了,原本说是要彻查到底、严惩不怠,最后居然变成了奖赏。

太子这一招引而不发,就是为了给出将功抵过的暗示。

几乎一夜之间,二皇子的势力争先恐后向太子爷投诚,把告密信乖乖送到太子手心里,变成永久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