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这件事情上,王熙凤一定委托他们,说你们能不能帮我探听到巧姐确凿的下落?如果她陷于不幸的话,你们是不是能够搭救她一下?贾芸和小红在这种情况下,就答应了凤姐的请求,想方设法去解救巧姐。
高鹗的续书里面,小红就写丢了,贾芸被写成一个奸兄,跟王仁一块儿去做坏事,去把巧姐卖到妓院,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是一种令人气愤的亵渎。
脂砚斋在第二十四回的批语里赞叹贾芸:“孝子可敬,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既然“可敬”,荣府事败后贾芸的“作为”,怎会是伤天害理的事情?必然是正面的义举。在上世纪一度出现后来竟又迷失的古本《红楼梦》,红学界称作“靖本”里面,还有一条特别的批语,说贾芸到狱神庙探望王熙凤以后,他有一个什么举动呢?叫“仗义探庵”。
历来的研究者对这句话都大惑不解,他仗义,这还好理解,他去救巧姐嘛;但是探庵,探哪个庵?前八十回里出现过很多庵名,他探的是哪一个?再说,探庵能解决什么问题?难道探庵以后,巧姐就能获救吗?通过我前几讲里面关于王熙凤、巧姐的讲述,以及关于李纨的讲述,我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梳理出来了。
贾芸和小红探望王熙凤以后,又遇上进城来的刘姥姥和板儿,大家一起商量,形成统一的思路,就是去求得李纨的帮助,让她拿出银子,把巧姐从妓院里赎出来。李纨青春守节,当时皇帝号称以孝治国,以节治国,就表彰她是一个节妇,网开一面,荣国府别的人拘走,李纨和贾兰暂时还允许留在大观园的稻香村居住。贾芸设法去到稻香村,万没想到,李纨是一个抠门儿大仙这是北京话,就是极其悭吝的守财奴舍不得拿出银子来,而跟巧姐平辈的贾兰,拿出假票据搪塞贾芸,贾芸去兑,根本是死票,才知贾兰奸诈恶劣到不堪的地步。
那么这个情况下,贾芸不得已,再有谁可求啊?大家想一想,当时大观园里,只有两个地方还有人烟,一处是稻香村,另一处呢?就是拢翠庵。拢翠庵为什么还存在?因为妙玉她不属于四大家族,虽然查出了当年王夫人给她下的帖子,但是当时的理由是很堂皇的,是皇帝准许贾元春省亲,省亲活动里有一项是礼佛,妙玉是因为这个入住拢翠庵的,你不能因为这个给她定罪,所以当时妙玉仍可在拢翠庵里居住,准许她在问题彻底查清之后再离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贾芸就仗义探庵。为什么说是仗义?不是为自己谋利益,是为了解救自己的恩人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去采取行动,是一种义举。贾芸跟妙玉很难搭上钩、对上话,救人要紧,“病笃乱投医”,贾芸就冒昧地进入了拢翠庵。
我设想,曹雪芹会写到,贾芸没有能够见到妙玉本人,妙玉轻易不见人的。但是,妙玉会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留下一笔银子,提供给贾芸,贾芸会拿到这个银子以后作为经费,去把已经卖到锦香院的巧姐赎出来,刘姥姥和板儿,就把巧姐带回农村,最后巧姐就嫁给了板儿,“偶引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有人可能会说,妙玉怎么会预见到,会有人来到庵里求助银钱支援,以解厄难?大家不要忘记,当年跟王夫人汇报妙玉情况的,正是小红的父亲林之孝,汇报里面有一句,说妙玉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妙玉得到师父真传,料事如神、救人厄难,是不奇怪的。
“靖本”《红楼梦》和多数古本一样,书名称《石头记》还有一条特有的批语说:“狱神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虽然悲剧的发展愈演愈烈,达到中国文化中前所未有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奇诡程度,令批书人“不忍卒读”,但这条批语也再次有力地证明着,曹雪芹是写完了全部书稿的,他完全打破了中国文化中即使是大悲剧的结局,也还是要归结到祸去福至、苦尽甘来的“大团圆”模式,他的《红楼梦》仅此一点,也是具有无可辩驳的创新性的,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最先锋、最新锐的文本。狱神庙相关的情节过去后,宝玉和王熙凤的命运还有待进一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