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允许近亲把她领走,她的狠舅王仁,把她接出去以后,居然就把她带到妓院,应该就是前面写到的妓女云儿所在的锦香院,卖给鸨母。当时妓院是会买未成年的小姑娘的,买来先让你干杂活,养大了就逼你接客,那是惨无人道的。刘姥姥和板儿进城,发现这个情况,追踪到妓院要救巧姐,鸨母就要他们交纳赎金,他们哪里有那么一大笔银子呢?他们遇到了贾芸和小红。

贾芸和小红早就离开荣国府在社会上自立了。于是一起商量,自然就形成一个思路,就是在这危机时刻,可以去找李纨贾兰,他们手里有银子啊,巧姐是李纨的堂侄女、贾兰的堂妹,大家一直在荣国府里生活,至亲啊,难道还会不拿出银子来吗?但是万没想到,贾芸贿赂看守荣国府的,属于忠顺王指挥的兵丁,混入里面,潜进大观园,摸到稻香村,见到李纨和贾兰,可能开头李纨对巧姐落入火坑也表怜惜,但是贾芸提出拿银子赎取,李纨就不言声了,贾兰就表现得非常不像样子,甚至会说,她亲舅舅做的事,我们管不着,心非常之狠,母子二人见死不救、一毛不拔。贾芸苦苦哀求,竟仍不能软化李纨贾兰之心,贾兰为了让贾芸快些离开,会拿出几张票据,说现银实实没有,这几张你且拿去兑了用吧。贾芸拿去后发现,根本是死票,兑不了现的。因此,贾兰堪与王仁配对,一个是狠舅,一个是奸兄。这才是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的真故事。

高鹗他怎么写的呢?八十回后,没有李纨、贾兰与巧姐相关的情节,小红简直写丢了,他竟把“奸兄”写成是贾芸,真是颠倒黑白!在前八十回里,贾芸在曹雪芹笔下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脂砚斋有很多评语,给予他高度评价,脂砚斋是看完全本的,在批语里透露贾芸联合刘姥姥、板儿,把巧姐赎了出来,由刘姥姥把她带回农村,最后嫁给板儿为妻。高鹗笔下那样去写贾芸,说他不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都太客气了,他简直是倒行逆施,荒谬绝伦。

高鹗不仅丑化污蔑贾芸,把贾蔷也拉扯进去,充作与贾环沆瀣一气的“奸兄”,也很离谱。王熙凤对贾芸有恩,对贾蔷非常依赖。前面那段“风月宝鉴”的故事里,谁是王熙凤的帮手?贾蓉和贾蔷。而且书里面有关于贾蔷的正面描写,他和龄官之间,本来是戏班班主和戏子,或者说是贵族公子和卑贱优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他可能一开头对龄官是玩弄女性,到最后他动真情了,他跟龄官之间产生了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纯真爱情,贾宝玉目睹后就产生出哲理性的憬悟。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的真故事里,贾蔷早把龄官接出,而且在皇帝打击到荣宁二府前,他和龄官早疏离了两府,隐性埋名去过低调的生活。高鹗把贾蔷写得下作不堪,是毫无道理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仔细去读第五回里面,关于李纨的那首《晚韶华》曲里的句子:“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心里就该洞若观火般豁亮了。这是很沉重的批判语言啊!很多读者读的时候不仔细,不去掂量这两句话的分量。李纨哪里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曹雪芹在第五回对她的设定也好,他写完的全本里对她的描写也好,哪里是从头到尾肯定她?他后面要严厉地批判李纨人性的阴暗一面。这两句什么意思啊?就是这个李纨,她积谷防饥,本来这是可以理解,因为她得考虑到她老了怎么办,“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嘛,可是事到临头,你亲戚巧姐陷在窑子里面了,就要被毁掉了,救人急难,也没有要求你把全部的积蓄拿出来,你拿个大头,小头大家凑一凑,赶紧去把巧姐赎出来要紧啊!你积点德行不行?就算你自个不用再积德了,你给你儿孙积积德行不行?“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就是对她的狠狠批判。“阴骘”是过去的迷信话,就是你要在阴间,在那儿存下你的积蓄,这个积蓄不是金钱,是你的善行,可能你自己这辈子用不着那个积蓄,但是为你儿孙想想吧,那份积蓄,在他们必要时可以支取。但是在八十回后,在九十一回到九十九回这个情节单元里面,会出现一个惊心动魄的情节,一直以温柔宽厚面目示人的李纨,在人生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上,她不愿意拿出钱来救人,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