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借用那时候他把这个女孩子抱过去当养女了吗?并没有。这个女孩是在圈禁中长大的。康熙驾崩了,雍正当皇帝了,她已经十四五岁了,这个时候,雍正才把她拿过来当做自己的女儿。
雍正这样做,第一,是为了昭示天下,我多么宽宏大量,她是被我父王废掉的那个太子的女儿,罪家的女子,我居然把她抱养为我的女儿,你们能不感动吗?如果你熟悉清史你就会很清楚,雍正登基以后,他所面临的政敌根本不是那个废太子,废太子先皇已经认定他不能继位了,谁敢推他当皇帝啊?而且废太子在雍正二年,也就病死在禁所,雍正乐得赐他个“理密亲王”的谥号,给这个倒霉蛋划了个句号。雍正当时政治上的劲敌是他的八弟、九弟和十四弟,特别是十四弟这个弟弟跟他既同父又同母,而且他母亲还坚定地站在他弟弟一边,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他弟弟是征西大将军,赶回朝廷以后不服,说这怎么回事,父王突然去世了,你就当了皇帝,怎么回来以后让我给你下跪,凭什么给你下跪啊?在康熙晚年,所有人都看好这十四王子,认为他会接替皇位,他的母亲也是这样认为。雍正当了皇帝以后,要把他的母亲移到太后住的那个宫殿里面去,本来他母亲只是康熙的几十个妃嫔当中的一员,现在他既然当了皇帝,他母亲就要尊为皇太后了,按说移住太后宫,是件好事啊,他生母却坚决不去,坚定站在他弟弟一边跟他斗气。那八弟、九弟更觊觎着他的皇位。雍正必须先把这三个兄弟摆平啊。八弟、九弟,他很快地把他们灭掉了,十四弟毕竟是一母所生,他没把十四弟害死,但命令十四弟去给父皇康熙守灵,后来等于一直把这个兄弟禁锢起来。那时候雍正的政敌根本不是废太子,收养废太子一个女儿,他是故作姿态。但这还只是雍正政治权谋的第一层面。另一层,就是雍正登基以后,他要继承前朝的传统,用公主去和番,特别是蒙古贵族,要继续拿皇家的女儿去跟他们婚配,以使“满蒙一家”的传统更加巩固。但是,雍正自己女儿少,养大成人的只有一个,和番的人力资源大大欠缺,亲女儿不够怎么办?他就抱养,也不抱养那些年龄很小的,所抱养的都是接近嫁龄的,他当时抱养了三个,其中两位是他重用信赖的怡亲王的第四女(后称和硕和惠公主),以及庄亲王允禄的长女(后称和硕端柔公主),还有一位,就是废太子的第六女。
废太子的六女,被称作和硕淑慎公主,雍正没养几年,就立刻拿去和亲了,嫁给了一个蒙古贵族,叫观音宝。这观音宝呢,婚后没几年就死掉了,废太子这个女儿就守寡,她活得很久,到乾隆朝还活着,活了七十七岁。这是一个非常悲苦的女子,她一生七十七年,有十四五年处于被圈禁状态,又有五十余年守寡。她是皇室政治的一个牺牲品。
用雍正收养了废太子第六女,也就是和硕淑慎公主这件事,来证明废太子的所有女儿都会平安幸福,绝无在危急之时设法移出圈禁地,藏匿到别处的可能,这样的逻辑,是不能成立的。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二次被废黜被圈禁,他那一大家子人,他的正妻和许多侧室,以及这些女子所生下的孩子,包括所有的男女仆役,一律再次随之失去自由,虽然康熙命令丰其衣食、保障供给,谁会甘愿过那种禁锢的生活呢?能设法逃离的,一定不会放过任何机会。若废太子身边一位女子恰好在那时生下了一个女儿,尚未及到宗人府注册登记,于是其母设法将其运出禁所托付给平日相与亲密的官宦人家藏匿起来,就是可能的。如果说太子一废时家中诸人万没想到手足无措,那么二废前家中个别人应变有方,也是不奇怪的。现在我们虽然未能找到废太子家族成员设法逃出藏匿的例证,但却分明可以从《清圣主实录》第二百八十六卷里查到这样的记载:就在太子被二废时,太子宫中有个叫得麟的人,通过“诈死”的方式,让人把自己当死尸运了出来,当时一位大学士嵩祝,就冒犯王法藏匿了他。当然后来败露了,得麟处死,嵩祝被惩治。因此,和硕淑慎公主的个案,并不能推翻我关于秦可卿原型可能是废太子二废时一个藏匿到曹家的女婴的推断。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