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听哈,我里头也有两个体面的姊妹,什么事儿瞒得了我们!他就写出了一个很森严的贵族府第里面,最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这种最下层小人物,也有他们的利益追求,也有他们的消息来源,也有他们互相辖制的因素。

像这样一段分在两回里写出的分支情节,前面没有伏笔,回目里面也绝对没有概括,不读到曹雪芹的原文,凭想象,那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来的。但是曹雪芹写出这样一个留杩子盖头的小厮,写出这样一段生动活泼的分支情节,绝对不是废文赘笔,是对回目中概括到的那些大情节的必要的补充,起到很大一个作用。什么作用呢?现在有些人读《红楼梦》,他古为今用,说现在我们搞改革,我们搞承包责任制,《红楼梦》里面早有先例,对贾探春、薛宝钗她们的新政,一唱三叹。但是曹雪芹他写贾探春和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实行责任承包,虽然确有肯定的成分,不过在文本叙述上,他把握平衡,早在前面相关的情节里面,他就通过下面那些仆役发出这样的抱怨:才倒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王熙凤人家恨她,说她是一个“巡海夜叉”。王熙凤那个时候身体不好,歇病假,最后是由“三驾马车”替她临时地管理荣国府,就是一个庶出的闺女贾探春,一个外姓的亲戚薛宝钗,还有一个寡妇李纨。按说是三个很善良的人,在许多读者心目当中都是很美好的,但下人们私下里就毫不客气地称她们为跟“巡海夜叉”一样可恶的“镇山太岁”。所以说,曹雪芹的写法是很辨证的。他没有完全肯定探春、宝钗推行的那一套。那么他通过这个留杩子盖头的小厮这段情节,就进一步告诉读者,这种责任承包制的新政也有很多弊端,它也使得下层之间的矛盾更加地犬牙交错。

那么像这样一些内容,如果我们不看到曹雪芹的文本本身,我们怎么探佚,也探佚不出来。我这段话不是废话,是想告诉你,虽然对八十回后丧失的内容我们可以探佚,但是我们现在更应该将精力多多用在阅读前八十回上,精读、细读,以前对前八十回里所忽略的一些细节,比如说留杩子盖头的小厮的相关文字,就应该细读细品。

说到这,咱们又该往后说了,既然后面还有三个情节单元我们探佚只能按单元来探佚,不可能探佚到像留杩子盖头的小厮那样的一些文字那么很显然,整个贾氏宗族的处境就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这种情况下,贾家就会获罪,皇帝就会派人抄家了,而且曹雪芹笔下的抄家,可不会像高鹗笔下的那样,高鹗也写了抄家,那个抄家最后,北静王一来,就跟挠痒痒一样,完全成了一场虚惊。很快地,贾家就沐皇恩、复世职、延世泽了。曹雪芹会写到皇帝治贾家的罪非常狠。如果说在下面一个情节单元里面,将会写到贾家被皇帝治罪,那么应该是一些什么罪?有人说一百二十回里面,高鹗不是已经写出皇帝治贾家罪的原因了吗?高鹗在他的后四十回里面,所写出的是些什么原因呢?你有工夫回去翻一下。那些原因究竟是不是呼应了前八十回的伏笔呢?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曹雪芹又会写出什么样的原因来呢?请听下一讲。

第五章 第八十二回至第九十回之谜[1]贾家获罪之谜

上一讲最后我跟大家说,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在八十一回以后,他会写到皇帝对荣国府、宁国府的打击。有人说高鹗他不是也写了吗?高鹗写了皇帝下令查抄贾家,正面写了抄荣国府,也交代了宁国府被抄,特别是贾赦住的那个院子被抄。但是高鹗关于宁国府、荣国府和贾赦获罪的那些具体的交代,总体而言,是不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的。

你如果熟悉高鹗的续书的话,你会发现,高鹗把贾赦的罪定得最重。贾赦两宗罪,一个是他私自结交外官,他和平安州的节度私自来往。在清朝,尤其在康雍乾三朝,这是皇帝最不能容忍的。高鹗这样写是有根据的,他是根据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伏笔写出来的。前八十回,你记不记得在关于尤二姐、尤三姐的这段故事里面有一笔交代啊?为什么王熙凤能够到花枝巷去把尤二姐骗到荣国府?贾琏当时不在,贾琏到哪儿去了?贾赦派贾琏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