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翻,是七律,那么就做七律。然后她看到一个丫头站在门边,她就说,你给说出一个字来,丫头正倚着门,就随口说出一个“门”字。于是她就说好,咱们就用“门”字韵,然后又让丫头把诗韵匣子抽出来过去有那种作诗的工具拿出了四块韵牌:“盆”“魂”“门”“昏”。她就这样完成了限韵的任务。曹雪芹这样写,就是要突出贾迎春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她懦弱到把一切交付给“抓阄”式的偶然性、或然率,碰上什么算什么,完全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贾迎春在书里还作过灯谜诗。第二十二回,大家都作,她也作了一首。贾政就去看这些灯谜诗,看了以后觉得尽是些“谶语”,全是些不祥的预言,心里就很烦闷悲戚。贾政当时看了迎春的灯谜诗,迎春吟的是算盘,贾政觉得把算盘写成“打动乱如麻”也很不祥。
第二处,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现象,是在三十八回。第三十八回写秋天到了,菊花开了,于是荣国府的人们就在大观园里吃螃蟹、赏菊花。诗社也就开展新的活动,咏菊花诗。在大家准备作菊花诗的时候,就有一段文字描写,描写不同的人,不同的肢体语言,不同的身心状态。这段文字很重要。说林黛玉怎么样呢?“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掇”就是搬过来的意思,“绣墩”是中国的一种古典坐凳,像是一个圆鼓形的墩子,往往是用陶瓷烧制,秋天了,绣墩上面一定套上了制作精美的,能够坐上去不凉的绣垫。那么薛宝钗在干什么呢?“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唼喋”是指鱼的嘴一张一合。湘云呢?因为当时那个螃蟹宴算是湘云做东,她需要尽东家之责,所以写得很简单,说湘云出一回神,然后就去张罗了。有几个人是合在一起写,就是惜春、探春和李纨。迎春往往和探春合在一起写,小说里往往是只给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大特写,其余的人往往给一个远景就算了。这一次探春给了一个中景,和惜春李纨合起来的镜头,说她们“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下面,曹雪芹为他笔下的贾迎春奉献了一个大特写,叫做“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