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莫大人有一个孙女会有大造化?
具体莫家人口他也不知道啊,等回去后让老妻打听打听。
莫晨曦亲自端茶过来,贾右监正以为是个下人,接过茶杯。
莫元季介绍道:“这是我女儿。”
贾右监正刚想喝,赶紧端着茶杯站起来,又没桌子可以放,只好端着茶杯说道:“是孝节夫人呀,我那口子一直说要去拜访孝节夫人。”
莫晨曦说道:“真不好意思,我一直在庄子里没在家。”
贾右监正见他们父女俩都像乡下人似的,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地里种的又是什么,竟然惊动了太后娘娘,还专门派人过来,行李都准备好了,说是吃住都在庄子里,由莫大人安排。
莫晨曦不会因为来了人她就离开,多好的表现机会呀,她在这里所做的一切,肯定会反映到王太后跟前。
王太后目前顾不上这里,对外宣布了皇后人选,派了嬷嬷们去沈家教导未来的皇后。
这又让京里人大吃一惊,任谁都没有猜到皇后会出自沈贵太妃的娘家。
廉尚书是莫名其妙,之前因为钟翰林的事情,他孙女没了希望。可是前不久王太后给他暗示过,他是又惊又喜。
幸好他没有给家里人说,想着等定了之后再说,主要的是他害怕万一有个变故,没想到还是真的有个变故。
他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沈家他是恨上了,这沈家不坑不哈的插了一杠。
没过几天,太后娘娘招他老妻入宫,他再三嘱咐,一定要少说多听。
可是王太后没有一句暗示的话,只是赏了她老妻一套头面。
廉尚书翻来覆去的看这套头面,看不出有啥。
第261章 又是一套头面
莫家庄子那边,天气冷了,莫元季用桐油布搭了大棚,保持地温。
随着天气变冷,大棚里放几个铁炉,大棚戳几个孔透气。
朝廷派来的人不知道地里种的是什么,如此花费,但也没人多嘴问。
他们住在庄子里,伙食很好,倒也安稳下来。
莫元季让他们抄写他的记录,那几人逐渐面色凝重,特别是看到五颗结出的果实重量,才明白意味着什么。
莫元季父女也不知道红薯什么时候可以收获,九月初挖出一颗,一帮人围着看。
莫元季问女儿,“你看还能再长吗?”
莫晨曦在现代见过的红薯,个大的比目前的要大,只是可惜自己从来没种过,也没有打听过红薯的收货时间到底是多久,估摸着从种植开始到收获最起码有四个月之后,算算时间,也要到十月份了。
这个十月份是阴历,阴历的十月就是阳历的十一月,不是有大棚,红薯早就冻死了。
她说道:“再等等,九月底,不管长成啥样,全部挖出来。”
朝廷派来的人很奇怪,莫大人时常问他女儿一些问题。
孝节夫人是女承父业?那也不应该懂的比父亲多。
挖出来的红薯,莫晨曦让庄子里的人磨成粉,用纯红薯面,做成比月饼小的薄一点的饼,用锅蒸出来,然后倒了蒜泥,放一点点醋,端上来让几位朝廷官员尝一尝。
那人看着黑乎乎的小饼,每一人都拿了一小块,蘸了蒜泥吃了,心里都想,不咋好吃。
典簿伸手夹了又夹了一块,他问道:“这一些都是那一颗结的红薯做的?”
莫言记点点头,“这个是纯红薯面做的,没有参杂其他。”
典簿慢慢咀嚼,其他人都明白了,互相看看,内心激动。
那天开始,每个人在红薯地里精心打理,蔫了的叶子都拔了。
到了九月底,开始挖红薯,箩筐堆了一大堆,用来装红薯称秤。
五块地,分别称重。
等结果出来,莫元季哭了,是激动的哭了。
五块地的果实相差并不多,说明旱地也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