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已就离开南宋,去大理、金、西夏看看。反正就是要避开事发中心,能苟就苟住。
萧清没想着立马离开南宋,一来她对汉人治下的南宋更有归属感;二则法海等人是明牌,萧清相对有些了解,而其他地方不确定性太大;三则是自已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南宋的日常。
这回路途比较顺利,萧清也没有迷路,上回就只游西湖、陪白娘子找许仙来着,都没有好好的逛逛这临安城。
一进入城内,入眼的就是热闹非凡的街道,街道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一家挨着一家。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看卖艺的喝彩声,声声入耳。和大唐长安城一样,街道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但不同于长安城的对称和严谨的布局,临安城就更显得随性许多。
首先,临安城没有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反而有河流穿城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交通网络。河面上船只来来往往,有的是精美的游玩船,时不时的有公子小姐的欢声笑语传出;有的是载货的小船,船上装满了从各地运来的货物。
其次,临安城的皇城布局也非常有特色。长安城皇城是坐北朝南,皇城在最北边。而临安城则是坐南朝北,宫殿在南面,市集在北面。到底是因为南面更接近钱塘江,好方便逃命,还是因为南面地势更高,皇城要居高临下、俯视众人,萧清就不得而知了。
萧清发现,不同于大唐时的开放民风,街上的女子明显要保守一些。幸好她入城之前做了些改变,她此时是一个翩翩少年郎,好方便之后的拜师学医。萧清此次是奔着太医局来的,太医局下分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等 9 科,已经挺全面的了,而且经常有太医们上课。虽然在现代她已经在中医药大学学习了五年,但近代中医的断层,以及一些古代医术的失传,让她对太医局的求学生活十分期待。
古代打听消息首选就是店小二了,接触的人走南闯北,消息灵通。萧清先找了一家客栈办理了入住,这会儿的入住相比大唐时倒要宽松一些。
南宋此时的户籍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就是古代版的城市户口和乡村户口了。但此时的城市户口要好拿许多,只要在一个地方住够一年,就能获得该地的户籍。
想想现代挤破脑袋都难求的帝都、魔都户口,再看看现在的临安户口,估计现代人知道,要羡慕哭了。
萧清之前一路走来,用的是霍山县的户籍。她想,如果在临安城里学医顺利的话,到时候如果手续不麻烦,那就去官府办个正经的户籍。如果麻烦的紧,那她还是自已动手,丰衣足食好了。
萧清给了店小二几十文赏钱,就将太医局相关的信息了解了个七七八八。
太医局已经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隶属于太常寺。设有太医局令、丞等主管官员,负责太医局的管理和运营,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考试、管理学生等。
的确如萧清所想,经常有太医或者有声望的医者去学堂讲学,但也正因为如此,太医局的招生异常严格。
通常在每年春季招生,要求学生年龄在15岁以上,并且需要有召命官、使臣或翰林医官做保。学生 3 人一组,结为连保,先在太医局旁听 1 年后才能获得候补的入学资格。每科的学习人员有限,还得等有了空缺,获得候补入学资格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选试。(来自网络)
萧清有点麻抓了,她这户籍都是自已编造的,要上哪去找医官做保,还要三人一组的连保。萧清又去太医局转悠了下,刚好碰到下课,有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校内走出来。萧清上前找人打探一番,得到的消息和店小二说的大同小异,反正想要获得入学资格,医官做保是必须的。
萧清悻悻地回到客栈,她绞尽脑汁地想对策。方案一,她想办法去结识有名望的医官,争取得到推荐;方案二,实在找不到做保的人,那她干脆去太医局应聘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厨房帮工什么的,进去后就偷听,反正她现在的神识可以翻盖的范围有一千多米了。其实不止在临安城,在地方上也有一些医学堂,但总归不如太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