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吧。姑母合德帝姬是宇文澜舟的嫡母,曾经抚养过他五年,可惜明治十三年病故了,所以现在的太后是宇文澜舟的生母,越晋王时期不过是个偏房。
好在这位太后也算大气,没有把自己对合德帝姬的怨恨转移到她身上,这些年来对她不闻不问,就当她死了一样,也可能是觉得把她放在掖庭里孤独终老是更好的惩罚吧,反正这九年她虽然失了往日的荣宠,活得倒还自在,除了明治年间留下的寥寥数个老宫人,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份,她就是个杂役,比太监宫女们还要低一等,就这么卑微的活着,苟且偷安。
现在想想,自己真是个懦弱的人,为什么没和大邺朝一同沦亡呢?也许是东昌事变时自己年纪太小,一个七岁的孩子懂得什么民族大义,无非一心想活下来,什么都不考虑,只想活下来,至于一个亡国公主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呢,曾经雄心勃勃怀抱复国理想,躺在炕上天马行空的指点江山,可当宫廷严格的规矩纷纷落到她身上时,除了冬天长满冻疮又疼又痒的手脚,她的心里再装不下别的了,只剩怎么把比自己还高的水缸蓄满,怎么能躲过掖庭令的刁难,斗志一寸寸被消磨掉,复国变得遥不可及,繁重的劳做压得人连气儿都顾不上喘,唯一挂念的只有弟弟永昼。
她没法子打探,下等杂役也好,宫女也好,属于哪个宫就扎根在哪里,要是胆敢乱闯,“左腿发,右腿杀”,这是历代皇朝留下来的规矩,所以她只有在这深宫中苦等,希望哪天能得到永昼的一点消息。有一回贴在墙角听一个剃头太监和掖庭掌事的提起前朝皇子,虽只有三言两语,却得知了承德皇帝派出去寻访十六皇子的羽林军空手而返的喜信儿,她高兴得两夜没睡好,只要不落在宇文澜舟手里,永昼就还有活路,只要他还活着,姐弟就有相见的一天。永昼比她小三个月,是端肃贵妃的儿子,模样儿好,脑子也好使,他总能打听到她在哪里,总会想办法带她出去的……
这时水开了,热气把锅盖顶得咔咔作响,锦书回了神,隔着浸湿的抹布把陶胚的盖子揭下来,麻利的下了面,那种面极细,拿筷子来回拨两下就熟了,捞出来放在竹爪篱里晾一下就投进掺了鸡丝的浓汤里,往张妈妈面前恭恭敬敬摆上一个大海碗,说些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请她老人家吃喝上。
张妈妈跪在炕头上谢恩,喃喃道,“千岁亲自给我张罗辞路饭,是奴才几辈子的造化,奴才就是下去了也荣耀。”
锦书笑着道,“别讲这些虚礼了,天冷,一耽搁就该凉了,妈妈快趁着热吃吧,我来伺候您。”说着夹几片羊肝蘸足了拌着葱姜小料,一一放在她右手前的小碟子里,每布一回菜,她就曲起五指轻叩桌面,表示磕头答谢,一顿饭下来,笃笃之声不绝于耳。
等吃完了也交了亥,二更的梆子清脆的响起来,张妈妈留下了给姑娘们绣的鞋垫准备起身出门,临走抓住锦书的手,哀戚道,“老奴和千岁这一别山高水长,这辈子兴许没有再见面的日子了,千岁万事多多留意,宫里规矩再重也重不过人心去,面儿上好都是虚的,说不准背后算计人,千岁只要保得住自己就是好的。”
锦书点头应承,又说,“我在这儿一切都好,有几位当年跟前伺候的人在永寿宫当差,妈妈要是去,就替我瞧瞧她们好不好,也不必说什么,我这里顾念不上,没的回头给她们招是非。”
张妈妈道是,锦书开了门,直把她送到掖庭西头的廊庑下,看她挑着风灯摇摇晃晃走远了,这才回身往跨院里去。
白天下了值的宫女们梳洗完了端着木盆出来倒水,看见她就招呼,“张妈妈的辞路饭预备过了?”
锦书在廊檐下拍拍鞋上沾了的雪,轻声细语的答,“才刚吃完了送出去的。”
钟粹宫主位定妃的贴身丫头对她道,“明儿你替我们那儿裁些手纸吧,我和萧姑姑说过了,你只管到内务府领白绵纸去就行了。”
锦书“嗳”了一声,脸上依旧带着淡淡的笑。掖庭是各宫宫女杂居的地方,只分两种人,一种是伺候帝后妃嫔的宫人,一种是女奴出身的杂役,宫女们从新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