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2 / 3)

在家便数好的五十个铜板递给活计。”

“诚惠,五十个铜板,十斗新米,您可拿好嘞。”

“谢谢,谢谢。”妇人背着六十斤大米笑呵呵出了粮铺。

【作者有话说】

架空背景,粮价参考了唐朝贞观年5文一斗米的超低价时期。(粮价会因朝代,地域、经济、亩产、打仗等原因浮动)

这里有私设,想让大虎一家多存些粮食的因素,故而5文一斗米在日后就再不复存在了,后面粮价会暴涨。

大致给大家看一下粮价,好让你们看文别太迷糊,当然我是个数学/历史渣渣,如有不对请大家温柔指正。

一两银子=1000文

5文钱=1斗米

一斗米=6斤

一两银子=200斗米=1200斤。

大虎即将掏出三十两银子买粮食,所以那是几万斤的数量-,-你们别太震惊啊。

(如果太夸张,宝子们默念三声架空,架空,架空)

第61章 61

◎囤粮中(一)◎

卫大虎见此, 心下微松,粮食还没涨价。

镇上人买米都如那妇人般,一次买个几十斤, 少有超过一钱银子。粮铺里的新米是五文钱一斗,一钱银子便是二十斗,共一百二十斤大米,妇人家力气小扛不动,故而粮铺每日生意虽好, 但来买粮食的妇人婆子很少有一次性买一百多斤米,阔气些的便如之前那妇人, 买了六十斤,而更多的客人一次只买个一二十斤,反正住在镇上方便,粮食一直都是这个价,吃完了再来买呗。

富户人家有自个的庄子,粮食都是庄子里的管事每月亲自运送到家中来。而普通百姓, 有的自个在乡下有田地, 一家子来镇上安家,田地租给族中亲人,每年分的粮食也够一大家子吃。只有那些在乡下没田没庄又在镇上讨生活的底层普通百姓才需要月月都来粮铺买粮食,当然还有别的例外,家家户户情况不同,但总体来说这种人家占了绝大一部分。

家中人口不多,家资尚可的, 每月便多买些新粮, 生活过得不算富裕, 但也松快。而家中人口多, 生活困苦只能混个肚饱死不了的,便买陈粮或碎米,一家子还得紧着家中的顶梁柱吃,如妇孺这般不需要干体力活的饿了便喝水,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五文钱一斗米,瞧着是不贵,但对于家中这有一个顶梁柱,而他的赚钱来源却只能找些卖力气扛大包一日只能赚几个铜板的人而言,亦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何况住在镇上,处处都要钱,便是一捆柴火都得花两文钱去买呢,何况别的?故而粮价看似不贵,但对这种乡下无田,家中人口又多的贫困人家而言,他们的日子甚至还比不上乡下泥腿子,生活过得紧巴巴,经年累月勒紧裤腰带过活。

所以当卫大虎掏出五两银子出来,要买今年新下的大米,粮铺里的两个伙计一时竟反应不过来。

一两银子能买一千二百斤大米,五两银子便是六千斤,这猎户装扮的汉子竟能一下子掏出五两银子来,咋地,现在打猎都这般赚钱了?

“客人,这,这,您确定要买这么多?”接待他的伙计吓得说话都结巴了,他看了眼店里的粮食,怕是没这般多,何况这么大一笔买卖他们也做不得主啊,“冒昧问一下,您家中几口人?这粮食买太多回家若是放久了滋味便会差上许多,我记得您上次还买了三百多斤呢……”不会就吃完了吧?不能够吧?您家难道有百十来口人?

“区区六千斤咋吃不完,家里人胃口都大,一顿就得大好几斤。”卫大虎笑了笑,随口就是胡诌,“老娘会生,我家中十几个兄弟,一个兄弟生仨儿子,十个兄弟就是好几十个侄子,更别说还有十几个嫂嫂,二十几个侄女,咱家兴旺着呢,上回那三百斤米也就造了两三日。”说罢,他从身上又摸出五个小元宝,“我是瞧着贵店粮食不多,才退而求其次打算买个五两的粮食先对付对付。若是你家粮铺里的粮食足够,我便一次性多买些,也不多,就三十两银子。这不,咱当猎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