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2 / 4)

百姓。庆元年间,鞑靼日益壮大,现大庆朝扶持的瓦刺部落却渐渐衰败,大庆朝只能源源不断地相助瓦刺,使之能继续与鞑靼抗衡,以得到相互制约进而保边境安宁的目的。然,瓦刺兵力日渐衰落,而鞑靼部落则日益强大,现下已统一草原各个部落,举兵侵犯山西大同,情况如此危急,只能再出奇兵,所谓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大庆派奇兵暗助瓦刺,使之制约鞑靼,缓解已然告急的边关险情。

想通了傅老将军的计策后,方敬澜佩服的同时,又暗自替知义担心起来。知义此次胜任这八千敢死队的首领之一,虽升任为千总,但鞑靼人勇猛善战,骠悍无比,又深入瓦刺内部,真枪实剑地刀里来剑里去,万一回不来----这十五两金票,及用纯金打造的功义簿便是对其家人的抚慰,这也难怪方敬澜会有伤心欲绝的想法了。

至于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知义能否活着回来----如晴发现,府里信佛的人忽然多了起来----

庆元29年这个冬天,还真是个多事之秋。边关数度传来骇人听闻的士兵阵亡人数,而鞑靼的进攻越发勇猛,眼看大同即将不保----而京师执掌朝政中枢的文官集团,却不顾边境老百姓的死活,只顾着自己的前程与家族的名声,相互攻奸,各出奇招,在这激烈的皇储争斗中,已然炮灰了好些无辜大臣勋贵之家,而还有愈演愈烈的倾势,京师朝政一片混乱,边关情势危急,军晌告急,粮草告急,所有军需,响银,对其阵亡士兵家属的抚慰金也日益告急,偏押运粮草的大军迟迟未能开拨飞赴大同----正当紧要危急关头,忽然大草源上出现了一支近万人骑兵,冲进正在进攻大同边防的鞑靼大军里,稍稍缓解了即将失守的关口,傅老将军长迂一口气的同时,在城墙上观察了这支奇兵的作战能力与人数,果断下令大开城门,大同士兵一窝蜂里涌出从未开启过的城门,与鞑靼混战在一起---

这一场战役,在大庆历史上,被称之为最险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战。鞑靼留了万余具尸体在大同城墙下,而汉军也是死伤不少,但总归击败了草原上最猛烈也最精锐的部队,直此,保了山西边境三年有余的安宁,也值得可歌可泣一翻了。

而统领这支奇兵使得我军转败为胜并让保住了大同边防失守的危情的将领正是靖王父子,庆元29年元月27日,靖王父子再度受到皇帝褒奖,与此同时,一批三十万石的粮草由京城正和门出发,方敬澜得知消息后,火速换上官袍,连夜乘马堵在了去大同必经的官道上,他要去会见押运粮草的钦差大臣,让他帮忙打听知义的下落。

如晴深深为方敬澜的慈父之心拜倒的同时,对他的举动又有些不以为然,“爹爹还真是病急乱投医了。这钦差大臣只负责押运粮草和军备物质,再兼代天子犒劳三军,二哥哥虽有功于社稷,却也只是小小的千总,钦差大臣是何许人物,会答应爹爹的非份要求么?”

老太太手头拿着佛珠,正对着观音菩萨默诵佛经,闻言忍不住微微地笑了,“你可知此次被任命的钦差大人是何方人物?”

如晴摇头,但她知道老太太从不说多余无意义的话,想了想,又忍不住问道:“难不成,和咱家有渊源?”

“不错。钦差大人正是靖王世子李骁。”老太太缓缓地道,声音平静无波。

如晴恍然大悟,“怪不得,这李骁和二哥哥这般交好,相信定能不负爹爹所托---只是,如燕堂姐的事----李骁会不会迁怒咱家?”这古代最兴的便是连坐,一人犯错全家受累,甚至于整个族人都跟着受牵累,所以好多大家族对于家族子弟犯下的滔天大错,一般不会对外声张,只私下处置了事。而这次方敬江的女儿如燕却以不光彩的手段嫁入靖王府,自是令方家整个族人都蒙了羞。连坐法使方敬宣深受其害,大嫂何氏前些日子也来信声称“如燕之事虽令人不齿,然,与夫君并无多大牵连。只二妹如善之举却让夫君与媳妇一时难以抬头做人。望爹爹和姨母好生管束教导二妹,莫要再做出有辱门风之事来。”

不知便宜老爹看了长媳的回信,心中是何感想,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