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育与英美思想。尤其是在美国留学后,受到美国影响极大。

美国的社会环境很特别,虽然他们很多州都无死刑,但警察和特工本身却具有击毙犯人的权利,甚至还发生过抓捕一个犯人,一群警察却不约而同扣下扳机,最后一统计,愣是对同一个人总共开出几十发子弹的荒唐事。

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别指望莱伊对开枪有什么心理负担。更何况卧底也是一种演戏,而数年不断的演戏,把戏演到骨子里,那自然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

如果对方是无辜平民,莱伊或许还会纠结迟疑,但一个死有余辜的组织成员,就没什么可顾虑的了。

至少,对于击杀一个翻了车要被灭口的组织成员一事,莱伊不但不带半点迟疑,甚至还有闲工夫在这件事上与琴酒暗暗较劲。

但较劲归较劲,不妨碍莱伊在等待时机时暗中思考推敲一些事。

……果然还是不太对。

近期围绕着尼昂暴露出来的“叛徒”,未免有点太多。

最初莱伊是怀疑尼昂对组织失去了兴趣,或者说被组织的行事作风惹恼了,因此那大猫般记仇的银眸男人有意给组织添堵。但现在仔细想想,却又有点不合理。

……因为尼昂揭露的“叛徒”,身份都算不得什么。

至少还远不到能够给组织添堵,让组织伤筋动骨的程度。

莱伊一年在地位上没什么进展,但不代表他就毫无收获。毕竟是个代号成员,别的不谈,扩充情报源,知晓一些组织内发生的小事,莱伊还是做得到的。

只是他能知道的“小事”如其名,都很微不足道。

而正因为微不足道,所以和大名鼎鼎的“巴罗洛”扯上关系,就难免让莱伊在反复深思后,隐隐发现更多不对劲的东西。

算一算尼昂揪出的人:没了灵气的研究员,压根触碰不到核心的研究所助手,一些随时可替换,负责运输物资的暗链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