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了。丫鬟虽然是奴籍,却怎么都比一个青楼女子强。

剩下一个也是读书人,却生性软弱,家里有一个强势的哥哥嫂子。那嫂子是个厉害的,那个读书人别说是读书了,每日吃喝都成问题。那人家里还有老母,只不过,那个母亲是个软弱的,什么事都挺大儿子和大儿媳妇的,对小儿不闻不问不说,还帮着大儿子和大儿媳妇压榨小儿子。可以说,自打这个读书郎的父亲不在了,他便再也没怎么好好读过书了。

叶明珠给每个丫鬟十两银子,不用想,不是被自己的夫君夺取花天酒地,就是被夫君补贴情人,再不就是被婆婆以孝之名补贴大儿子一家了。

叶明珠给三个丫鬟找的归宿,都是读书人。这是个宁愿嫁给读书人受穷,也不愿意嫁给商人做妇的时代。谁能指责叶明珠?叶明珠给三哥丫鬟一人十两的嫁妆,又把她们除了奴籍,嫁给了读书郎。要怪只会怪她们自己命不好,自己的夫君不争气。

虽然本朝规定,嫁妆是归妇人所有,然而,三个丫鬟都是没有娘家的,国公府更不可能为她们做主。偏偏夫家又是强势的。若是她们真的告自己的夫君,她们也讨不到好。在这个时代,女子地位卑微。而叶明珠作为国公府的姑娘,想整治一个婢女,再容易不过了。

事实上,叶明珠也给了几个丫鬟选择。有庄稼汉,也有家底富足的商贾之人。叶明珠晾了那三个丫鬟大半年,开始那三个丫鬟吓得不轻。到后来,三人都以为三姑娘没什么本事。当叶明珠问她们要嫁给哪个,她们都欢快地想嫁给读书人。甚至觉得叶明珠给的嫁妆少了,想要欺叶明珠年幼多贪墨一些东西。

那三户人家愿意娶叶明珠的丫鬟,不过是为了搭上国公府的线。等到他们娶了人以后,叶明珠再让人放出消息,那三个是在府里做事不规矩的,惹恼了主子。不过是主子念旧才将她们放出府而已,却到底厌弃了她们。到时候他们的日子又如何,还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看来,只能推后将三个丫鬟打发出去。就让她们再高兴几天。都说女人嫁人是第二次投胎。在古代,嫁给这个样的夫君,与她们而言,还不如在府里配个小厮继续为奴为婢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端王和靖王争斗的结果,居然比叶明珠想象得快。很快,新帝便要登基了。

☆、第60章 宫变

登基的是端王。

论身份,端王的生母是淑妃,养母是皇后。而靖王的生母却只是婕妤。论母族,夏皇后的家族早就没了,而淑妃的家族却是正经的高门,赵婕妤的家族只是个京城普通的贵族罢了。论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虽然先帝总是有意无意地提拔靖王,却又不愿靖王在朝廷上的影响力过重,因此只能不上不下地被压着。而端王是夏皇后的养子,先帝虽然对这个儿子没什么感觉,却对夏皇后极其宠爱,在不涉及到大的利益的时候,先帝还是很愿意给端王一些方便的。这些小恩小惠平日里不显,这个时候却极其关键。

端王上位以后,封养母皇后夏氏为太后,封端王妃为皇后,端王世子为太子。而康宁郡主也自然晋为康宁公主。

倒是夏太后主动提出,将皇帝的生母淑妃追封为太后。皇帝推辞一番,最后以拗不过夏太后而将淑太妃追封为太后。皇帝对夏太后更加感激孝顺。然而,夏太后直接将公务交给了皇后,自己整日在佛堂里,吃斋念佛。皇帝对此极其担心,却又劝不了太后。

让人颇为意外的是文王府一家。文王府早就把京城的权贵得罪了个遍。文王虽然是个蠢的,却到底没有蠢透,知道若是兄长故去,便只能靠新皇。然而他有个不知死活的女儿明歆县主,明歆县主早就明着暗着的把端王府的康宁公主和靖王妃得罪透了。不论是皇帝还是还是靖王都不待见他。

不过,文王虽然不得新帝待见,却也没做什么怨天尤人的事,本以为新帝会将他打发到封地,却不曾新帝直接以先帝已故,不忍和皇叔离别为由,将人留在了京城。而和文王有同等待遇的,则是靖王和宣王。

文王被皇帝留在京城,则是因为这个蠢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