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2 / 2)

,威胁地方?世?族利益。

朝堂争斗,无非是钱与权的博弈。

于是,阁臣们同仇敌忾,思索应敌之法。

恰逢谢蔺骄矜,意图结党开国旧勋,惹得君王不满。

世?家官吏知道时机成熟,将一些地方?积弊以及盐政官司,祸水东引,由谢蔺来担罪。

也就是说,兵乱是真,盐政乱象也是真。只不过谢蔺是个仅仅有声望,却没有根基背景的寒门官吏,在朝堂中?树敌众多,没人为他游走奔波。而那些同为庶族的同僚,力量太小,话语权太轻,无法与世?代公卿的豪族一争高?下。

谢蔺只能吃下这个闷亏。

但幸好,皇帝最?终还是站在百姓那一边,他没有为了维|稳时局而处死谢蔺。

这一次,不少朝臣参与诬告一案,牵连甚广,若是真按照齐国律法来判,光是抄家株连都能斩首半个庙堂,血染整个朝会?大殿。

乾宁帝故意晾着犯事?的臣子,任由他们无头苍蝇似的筹谋、惊恐,四处游走,寻求门路。

待乾宁帝这招杀鸡儆猴用得够本,他又只砍了几个主谋的脑袋,抄其家中?财物,尽数充公国库。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乾宁帝前面几十年治国手段足够狠厉,近年他并不想与世?家作对?,免得逼迫那些地方?世?族狗急跳墙,再次爆发国土内乱。

于是,乾宁帝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他轻罚其余掺和此事?的官吏,要么?废黜贬官,要么?罚俸降格。

原本要掉脑袋的事?,最?后不但保住了性命,官也没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