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他肯定会回来的!你看看我家小五,丢了二十多年,不都找回来了!”

听说赵锦儿弄医堂,她立即大手一挥,“这是利在千秋的功德,我们蔺家旁的东西不多,银子倒是有几两,我给你捐十万两,随你怎么用。”

杨蕙兰闻讯,也许了十万两,“我们做生意的,最盼的就是国富民强,国家强盛兴旺,我们才能挣到钱。我们过往挣到的钱,也是沾着国家的光挣的,现在反哺给朝廷大兴善事也是应当的。”

于是,赵锦儿的手里,又有了二十万两。

进宫与慕懿商议过后,他们决定将医堂的规模再扩大一番,顺便把药庐搬到医堂来,让药庐和医堂合二为一。

毕竟医药不分家,擅医者必须也得擅药。

医术需要实践,赵锦儿年纪到底轻,跟鬼医相比,还差了很远。

但炮制药品更需要的是感悟和天赋,以及一副耐得住寂寞、愿意潜心研究的性子,赵锦儿天生是个很沉得住气的人,所以她在炮制药品上的造诣,如天选之子般,几乎要赶超鬼医了。

与几科的大大夫聚在一起一商量,大家都建议赵锦儿再开一门专门讲药学的课程,药庐搬过来,有利于让孩子们亲自实践,做出来的药丸,也能顺势销售出去,补贴医堂的开销。

新的舆图,也是工部尚书龚哲,亲自带属下画的,赵锦儿此刻正在给根据医堂的需求,看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汤大夫看到她的第一眼,就愣住了。

揉揉眼睛,又看两眼,确定自己没有看错。

小声地跟身旁带路的人问道,“哪两位是山长和副山长,那位姑娘,又是医堂的什么人?”

“那可不是姑娘,那是当朝太子太傅的夫人,更是皇上亲封的一品医女,也是我们医堂的山长。”

汤大夫的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那么大。

领路的小伙子已经走过去禀报,“赵山长,花山长,来了个大夫,泉州人士,想留在医堂任教。”

听到泉州来的,赵锦儿便抬起头,朝汤大夫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