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3 / 4)

这才真的感到家有贤妻的好处,当初那五千两,他还心不甘心不情愿,但是现在看起来,就是拿五万两出来,也是值得的,这哪里是一个铺子,分明是一个聚宝盆,只要把银子丢了进去,那白花花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的淌了出啦。

一举之间,这四海商行的铺子,成了徐家在南京最重要的产业,徐元良隔三差五就去铺子里转转不说,就连那些铺子的护卫,你随便抓一个,没准里面就有几个正儿八经有着官身的王府侍卫。徐家其他产业的掌门人,颇有些不服气,但是徐元良一句话就将这些家伙的话堵了回去:“你们若是每月能够给府里赚上一两万两银子,你们也可以这样!”

定国公本人深居简出,家里的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交给徐元良打理的,但是,即使如此,他也从其他人的口中听到了这个事情,甚至有日家宴中,随口和徐元良提了几句,这种俗事,能够被定国公记得并提起来,本来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

徐元良倒也没有瞒着自己的兄长,将这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的说了一下。定国公但是没什么表示,只是微微的点点头,这一下,徐元良心里更有底了,别看这个表态,以前,这南京上下,卖的是他徐二的面子,有了这个点头,以后卖的就是定国公的面子了。

唯一有些让他担忧的是,就是这世界上的商人,鼻子都是老尖的,那个买卖好做,往往一窝蜂的就全部涌进来,眼下四海的生意这么好,要是相类似的铺子多开几家,这生意不就受影响了吗?这海贸生意,徐家是第一次做,可是在这之前,可是有不少家族都涉及到了海上的买卖,在这一行里,徐家只能算一个新丁。

可是令人奇怪的事情是,他担心的情况,始终都没有出现,即便别的铺子,出现一些类似和四海铺子的货物,也是寥落的很,档次和数量根本没法比,四海商号在南京城,始终是一家独大的局面。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躺在床上,甚至有些后悔,这样好做的买卖,当初自己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第三百零八章 我去看看郑成功

事情是这样的简单吗?徐元良的后悔显然是有些偏颇了,他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一行当,自然不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即便是他曾经在外面游历过不少日子,但是,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又岂是一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他一个勋贵子弟,所谓的游历,也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这些东西,就算他想知道,也得有人敢说给他听啊!

至少,在余风看来,这事情就决计不是这么简单的。为了开辟这条商路,他的付出,远远超过了他自己的预计。最起码他清楚地知道,虽然在东海一带(现今黄海),不是海上大豪郑家的主要势力范围,但是,郑家的影响力还是无处不在的,他要楞生生的从郑家的嘴里夺食,直接开辟这样一条新商路出来,有些地方他还是绕不过去。

说是新商路,其实也不新了,问题上,这条商路,余风以前从来没有碰过,而大明有些能力门路走这条商路的人,和郑家之间无一不有着纠葛,余风算起来,就是一个标准的外来户。

但是此刻这个外来户,不仅一头扎进了这个圈子,而且,似乎他也不愿意别人在这个圈子里继续混下去。世界上的买卖,没有垄断更赚钱的了,余风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一点。而要持续不断的带给徐元良财富,获得徐元良的支持,他又必须这么做。

他要取得郑家的认同,或者说支持,他要让任何试图染指这条商路的人,消失匿迹的退出这条商路,这里面,要做的功夫就多了。

以余风现在的实力,说句难听的,在海上,和郑家还真的没法比,哪怕他有那么几艘炮船,那也是属于打一艘少一艘的货色,而且,这水战不比陆战,他要是真的有朝一日和郑家翻脸的话,那结局不用旁人提示,他自己都想得到,那他整个势力,那真是“片木不得下海”。这就是没有制海权的悲哀,这整个时代还好一点,至少对方没有航母,没有海军陆战队,放在后世,失去了制海权的下场,那可就真的是任人揉捏了。

所以,余风的姿态放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