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3 / 4)

结果以讹传讹,大家都把这里当成三国的阳平关。我听说在镇对面还有一座子龙山,是赵云练兵处,这就纯属附会了。

转眼之间,车子开过宁强县。两侧山脉逐渐平伏下去,变为大片大片的丘陵,视野慢慢开阔起来。山中景致虽好,毕竟险峰逼人,如今总算走了出来,心胸为之一舒,呼吸都轻松了几分。大小不一的丘陵拱背构成一条优美的不规则曲线,陵上林野高低不平,各种各样的草木攒集一处,浓密而热闹,可惜大部分都叫不上名字。它们都是绿色,可各有各的绿法,深浅不一,放眼望去层次分明,一点都不单调。

我们正式进入汉中盆地了。

到汉中了呢。

一听到这个名字,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刚才的郁闷心情一下子被吹得干干净净,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任何一个喜欢三国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念念不忘。如果你还恰好喜欢诸葛亮的话,那么汉中这个名字更会在心中占据别样的位置。

汉中是丞相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是他的理想,他的灵魂。汉-中;嘴唇得先大开,然后微微撅起,舌头从下牙膛抬起:汉-中。

可是,关于汉中,我该说些什么呢?

从成都出发开始,我一直在喋喋不休。讲途径各地的地理地貌,讲它们的历史掌故,讲它们的民俗趣闻。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我也希望能尽量挖掘出它深藏于历史深处的八卦。可到了汉中,我却讲不出来了。

不是不会讲,而是要讲的太多。无数的话拥挤在胸口,就像是棋盘关前的堵车一样,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

我想,不如就从两个我与汉中之间的小缘分说起吧。

我写的第二部三国题材小说叫《风起陇西》,讲的是一位曹魏间谍潜入汉中,与蜀汉反间谍部门斗智斗勇,汉中是整个故事的主要舞台。当时我还年轻,脑子里有太多想当然。在我那时的想象里,汉中应该是一个和陕北差不多的地方,黄土高原,干燥缺水,满眼贫瘠。我这么想,也是这么写得,于是故事的主角在光秃秃的山中奔跑,在黄沙中打滚,还有着皴裂黝黑的脸膛。

我的一个朋友看完以后,愤怒地打电话回来,痛斥我在地理上无知。她从小在汉中长大,唾沫横飞地说我们汉中是鱼米之乡,是天然温室,是西北小江南,你错得太离谱了!我试图辩解:“那是现在,我写的是三国时代……” “我呸!你以为丞相为啥选择汉中屯田啊?这地肥水美数草木繁茂,给个貂蝉都不换啊!” “等等……为什么是貂蝉?” “这不是重点!”

我乖乖地去查了资料,发现自己确实错了。不过那时候我就是知道错了而已,直到我此时真正踏入汉中大地,真正领略到汉中的温润风光,才从灵魂深处体会到这个错误的荒唐可笑。

这是我和汉中的第一次缘分。

第二次缘分还是和我这位朋友有关。

有一年,我们一起自驾游去河南。路过洛阳的时候,她执意要去一个没有任何景点可以逛的小街。抵达之后,她忽然热泪盈眶,原来街边有一个汉中米皮店。我们都很纳闷,这不是很常见的店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于是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她的父母属于军工系统,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来到汉中工作。当时在汉中市南边的米仓山里有一个超级大洞,洞有多大呢?我朋友父母所在的军工厂,整个厂区就建在洞里,而且只利用了进口一点点。洞极其深,谁也没探到过尽头,往里走能听见轰轰的水声。据说这个山洞很可能与地下暗河相联,一直能通到四川去,是一条超级大隧道,颇有一点南派三叔《大漠苍狼》里那个洞穴的感觉。这里发生过不少诡异事件,工厂搬迁走以后,这里盖起一个庙,叫大佛洞,不过这不是今天的主题。

那会儿正是这个军工厂的鼎盛时期,里外得有数千人。这么多人吃喝拉撒,需求很大,于是很多当地人跑到工厂旁边开小吃店。其中有位大婶,做得一手好米皮,极受厂子里的人欢迎。我朋友小时候经常去吃,印象深刻。后来这个军厂子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