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1)

所以他刻薄地管他们叫禄蠹(dù),也就是利欲熏心的蛀虫。

那么,宝玉心里,或者说,作者心里的真儒是谁呢?

是孔夫子。第58回,你听宝玉怎么嘱咐藕官的:“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这话你听起来可能没头没脑,需要交代一下缘起。

一位叫藕官的小丫鬟,在大观园偷偷烧纸钱,祭奠自己亡故的密友药官。但烧纸钱这种行为在大观园是禁止的,所以被一位婆子抓住了把柄,要去告发她。

宝玉正巧目睹了事情原委,出手援救,刚才那段话,就是他救下藕官后,私下里叮嘱她的话。

这几句话值得仔细分析,请你注意两条信息:第一,孔子遗训,第二,后人异端。

孔子遗训是什么呢?是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真精神。那异端是什么呢?是那些置儒家真精神于不顾,只强调形式主义礼仪的人。

很明显,在宝玉的心里是认同孔子的,这位“混世魔王”并不是孔子的背叛者,他没有烧掉“圣人遗训”。至于那些异端邪说,他既不认可,也坚决拒绝合作。

就拿藕官烧纸钱这事来说,要理解宝玉,了解真孔子,就必须去《论语》里找答案。

比如,《论语》里有这么一条,是专门谈到对死者的哀悼的: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怎么讲呢?跟一场礼仪周到的丧礼比起来,凭吊者发自内心的哀伤,才是丧礼真正的意义所在。

再扩展到对整个礼仪形式的看法,《论语》里还有一句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推崇礼乐治国,可是究竟什么是礼乐治国的真正含义?

孔子抛出了一个反问句,他说:所谓礼啊乐啊,难道只是财货和钟鼓这些形式吗?

隆重的国家大典上,祭神、祭祖,都要奉献财货和演奏音乐,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它们是最重要的根本所在吗?不是!为什么?因为它们只是外在形式,不是精神内核。

那精神内核是什么呢?

孔子又给出了回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原来礼和乐的内核都是一个:仁。

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概括儒家,那必定是这个字:仁。

仁者,爱人,是泛爱众。是发自内心对他人、对众人的善与爱。跟这份真诚正大的信念比起来,那些外化的形式,就都不重要了。

如果藕官不是真诚地怀念自己的密友,她也不会冒险在大观园里烧纸。

在宝玉看来,她“心诚意洁”,有真情,这是最根本的。即便只供一钟茶,一盏净水,就足够了,只在敬,不在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