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1 / 1)

而般若系经典里最重要的佛经,就是宏大的《大般若经》,一共600卷。

它的中文版是唐代的玄奘法师翻译的,对,就是那位《西游记》里的唐僧。

《大般若经》的名字,你可能听着耳生,但是,如果我说《心经》和《金刚经》,你肯定就不那么陌生了。

《金刚经》是《大般若经》里的一卷,而你更熟悉的《心经》,就是对整部《大般若经》精华要义的总结。

那么,这《大般若经》的精华要义到底是什么呢?《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是空。

一部600卷的《大般若经》要说的,就是一个“空”字。

释迦牟尼以他的圆常大觉告诉世人,宇宙间一切都不离“成住坏空”这个基本规律,你要以智慧照见空性。

但是,对芸芸众生凡夫俗子来说,“空”这个概念毕竟太抽象了。

所以,释迦牟尼又动用他的无碍智慧,设置了十个比喻,就是通过十种常见易懂的现象,来帮你理解究竟什么是“空”。

那么佛陀都打了哪十种比喻呢?

它们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达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不论是幻相,还是梦境,或者火焰,还是声音、影子,都是短暂的现象,转瞬即逝。佛陀说,这就是空,世间的一切,都不出这个规律。

这十个比喻构成一条象征性的符号链,称为“般若十喻”。

《红楼梦》的梦,正是这个符号链中的一个。这个书名,已经点明了《红楼梦》的“证空”主题。

《红楼梦》里的“般若十喻”

在《大智度论》这部经书里,就有般若十喻这一段。

其中“水中月”“镜中像”,这两个词,是很容易会触碰了我们的神经。

如果你对《红楼梦》文本比较熟,也觉得听上去耳熟是不是?

还记得那支著名的《枉凝眉》吗?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你可能会较真,十喻里是“镜中像”,可《红楼梦》里是“镜中花”啊!

你有所不知,“镜中像”这个词,在佛学典籍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到清代,它已经演化成了“镜中花”,要真想钻牛角尖儿,你可以在《大藏经》里,找到这个演化的轨迹。

咱们先不打岔,接着往下说。

实际上,《红楼梦》有个统领全书的预言体系,从第1回到第80回,它像一条长蛇的脊椎,贯穿了整个故事。

每隔一段,预言就会以不同的符号出现一次,用隐喻的方式,透露给你最后归空的结局。而在这个贯穿首尾的预言体系里,般若十喻出现了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