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仆人见焦大太撒野,就把他揪翻捆绑,拖往马圈里。焦大却连贾珍都捎上骂:“我要到祠堂里哭太爷去,哪里想到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摸狗,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众小厮见他说话有天无日头,吓得魂飞魄散,忙用马粪堵他的嘴。

凤姐儿、贾蓉都装作没听见,宝玉却好奇地问:“姐姐,‘扒灰’是什么?”凤姐儿呵斥:“不许胡说!那是醉汉胡说,你是什么人,问这种事?我告诉老太太,看不捶扁你!”宝玉吓得连连讨饶。二人回到家,宝玉向贾母说要跟秦钟一同上家塾,也好有个伴读的朋友,正好发愤读书。凤姐儿在一旁帮腔,说是秦钟多么讨人喜爱,还要来拜老祖宗呢。老太太高兴万分,凤姐儿趁机请贾母后天去看戏。贾母虽年高,但最喜欢热闹,到那天就带了王夫人、黛玉、宝玉等过去看戏。晌午时,她回来歇息,王夫人爱清静,跟了回来。

宝玉陪贾母回府,等贾母睡下,还想去看戏,又怕打扰秦氏她们,想起宝钗养病,就去梨香院探望。到了薛姨妈房中,先请了安。薛姨妈一把搂住他,笑着说:“这么冷的天,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坐。”又命人倒热茶来。宝玉问:“哥哥不在家?”薛姨妈叹道:“没笼头的马,怎肯在家?”“姐姐大安了?”“你前儿还打发人来瞧她,她在里间。你先过去,我收拾收拾就去和你说话儿。”宝玉掀门帘进去,见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一身家常打扮,不施脂粉,别有风韵,就问:“姐姐大安了?”宝钗起身微笑着说:“已经大好了,多谢记挂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命莺儿倒茶来,接着问老太太、姨娘安。她见宝玉项上挂着那块玉,笑着说:“成天都说你这玉,让我细细鉴赏一下。”二人凑近了,宝玉摘下玉递过去。宝钗托在掌上,见那玉如麻雀蛋般大小,璨若明霞,莹润如酥,天生成五色花纹,上面有小如蝇头的篆字。宝钗定睛细看:正面刻着“通灵宝玉”四字;还有两行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刻三行字:“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钗看着,念出声来。

莺儿嘻嘻笑着说:“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金锁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笑着说:“姐姐的金锁也让我鉴赏鉴赏。”宝钗说:“别听她的,没什么字。”宝玉央求:“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宝钗被他纠缠不过,说:“不过是别人给了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说着,她解开外罩衣扣,从里面大红袄上把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下来。宝玉托着锁看,果然每面有四个字,共成两句吉谶。正面是“不离不弃”,反面是“芳龄永继”。宝玉念了两遍,又把玉上的字念了两遍,笑着说:“姐姐,这八个字倒与我的是一对儿。”莺儿笑着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说是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斥她不去倒茶,又问宝玉从哪里来。话音未落,黛玉花枝乱颤地走进来。

宝玉见她外罩大红羽缎褂子,问:“下雪了吗?”婆子们说:“下了半天了。”宝玉就命人拿来斗篷预备着,让李嬷嬷传话,叫小厮们先回去。

薛姨妈摆了几样细巧果子,让他们吃茶。宝玉夸前日在宁府珍大嫂子做的鹅掌鸭舌头,薛姨妈就把自己用酒腌的取来与他尝。宝玉说:“这是下酒菜。”薛姨妈就命人灌上等好酒来。李嬷嬷怕他喝了闹事,不让薛姨妈备酒。薛姨妈让她放心,就是老太太知道了也与她无关,她才不再多说。宝玉喝着酒,黛玉在一旁嗑瓜子儿。雪雁来给黛玉送手炉,黛玉问:“谁叫你送来的?”雪雁说:“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手炉,说:“我平日和你说话,你当耳边风,她的话你就当成圣旨?”宝玉知道是奚落他的,只是嘻嘻一笑。宝钗也知黛玉就这性格,也不说什么。薛姨妈却说:“她们知你体弱怕冷,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说:“幸亏是在姨妈这里,假如在别人家,岂不要生气?难道人家连个手炉都没有,非得从家里送一个来?人家不说丫头小心,只说我放纵惯了呢!”薛姨妈说:“你真多心,我就不会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