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雍帝无法裁决,徐明觑着他的脸色,又重新开口道:“微臣以为,可命五皇子代天子行事。五皇子为元后嫡出,名正言顺,绝不会叫世人诟病。”
此话一出,众人皆倒吸了一口凉气。
看样子,这位谏议大夫,是已经选定了赵承佑为靠山,这是为了赵承佑出山造势呢!
可当今圣上最忌官场勾结,如今徐明把一切都摆在明面上,倘若是雍帝此刻龙颜大怒,在场诸位皆没什么好果子吃。
思及此处,朝臣皆战战兢兢,瑟缩着垂下头来,生怕一个不留神便被雍帝的怒火烧到,掉了脑袋。
徐明似乎并不知道害怕,仍旧大声恳求着:“愿陛下下旨,命五皇子赵承佑为钦差大臣,督办粥厂赈灾一事,还天下清明,社稷安稳!”
雍帝猛地回过神来,看向赵承佑的眼神之中也带着几分冷峻。
莫非是赵承佑笼络了徐明,他才不顾自己迁怒而努力为赵承佑揽功?
赵承佑吓了一跳,连忙跪地行礼:“儿臣才疏学浅,又久居皇陵,对朝政一事不通,难当此大任。要说这政事,四皇兄定是比我能干,如此重任,自然要交给能干之人了。儿臣……”
他面上带着赧然的笑:“儿臣便不凑热闹了。”
四皇子立在一旁,只垂头站着,并不说话,像是颇为同意。
不,不对。
倘若当真是赵承佑想要在他面前露脸,有的是旁的法子,倒也不用刻意时时刻刻在他耳边提及此事,想必,这位谏议大夫所效忠之人另有其人。
雍帝捻着檀木佛珠的手指动的愈发快了起来,他闭了闭眼,拿定了注意。
“既然谏议大夫保举,那朕便命五皇子赵承佑为钦差大臣,代朕行事,前往城郊粥厂督办施粥事宜,待到查清霉米一事,再来上奏。”
圣上金口玉言,赵承佑只好领旨谢恩:“儿臣领旨。”
雍帝摆了摆手,站起身来,看向阶下众臣:“众卿可还有事要奏?”
众臣皆俯首作揖,没人回答。
雍帝点了点头,抬手招过龟文,由他扶着朝后殿走去:“那今日便散朝罢。”
“恭送陛下。”
赵承佑微微抬着头,望着雍帝消失在后殿的背影,眉心紧锁。今日这差事来的突然,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他站起身来,瞥了一眼不远处正欲起身离殿的顾景琰,两人对视一眼,一同走了出去。
第72章 宴请
顾景琰和赵承佑两人并肩行在出宫的路上,此时正是散朝之际,众臣皆陆陆续续在他二人身旁经过,偶尔指指点点,倒叫赵承佑有些头疼。
顾景琰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刚要说些什么,身后却传来谏议大夫徐明的声音。
“五皇子请留步!”
赵承佑闭了闭眼,只好停下脚步,转过身子来,脸上带着几分温和的笑:“徐大人可还有什么事要交代本宫的?”
徐明上前一步,同赵承佑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微臣不敢。只是,臣曾经出城去瞧过那些灾民的近况,实是可怜。臣想,殿下代天子行事,请务必要好生帮助那些灾民,免得酿成大祸。”
他声音压得低低的,哪怕是顾景琰离得这般近也险些听不清,更不用说远处那些看热闹的朝臣了。
只不过,隔远了瞧着徐明恭敬的样子,倒真像是听命于赵承佑。
顾景琰皱了皱眉,想要上前将徐明拉起,却被赵承佑拦住。
赵承佑朝他使了个眼色,随后亲自上前,双手将徐明搀起,语气温和:“徐大人请放心,本宫身为雍朝皇子,必然得为江山社稷着想。天下万民皆为父皇的子民,更何况是遭受天灾而离开故土的灾民。今次父皇命本宫为钦差,前往城郊督办施粥一事,本宫定会仔细查探,必不会叫天下万民寒心。”
听见这话,徐明似是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双眸之中似有几分湿润,望着赵承佑就要再次拜下去,赵承佑连忙将他拦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