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样一种庙呢?是有的。北京现在因为变化很大,找不到了。但是,在全中国找一找,是可以找到的。我前几年就特意到河南南阳去,找到了狱神庙。

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市,有一个保存得很完整的清代县衙,其建筑群至今基本上维持着清代的风貌,现在作为县衙博物馆对外开放。当地人对之很自豪,说“北有龙头,南有龙尾”,“龙头”指紫禁城,是统治全中国的皇帝居住和行使皇权的空间;皇帝为了统治这个国家,在各个地方要设很多衙门,包括各个县都有县衙,县衙作为基层政权机构,就可以比喻成“龙尾”。这个县衙保留着它附属的监狱。

我去参观监狱,一走到门口就觉得人,监狱大门上有一个怪兽的形象,这个怪兽有脸无身,血盆大口里露出很大的獠牙。这个怪兽在过去是有讲头的,叫做狴犴,是传说里吃东西不吐骨头,很凶的一种猛兽,把它搁在监狱大门上头,象征着监狱的权威性和残酷性,就是给你无声的警告:你别犯法,你犯法,你就被吞进狴犴的嘴里了。

迈进狴犴下面的门以后,发现前面有一个小院子,这个院子北房是一个庙,东西厢房是当年狱卒值班的地方,然后有南墙,南墙两边有两个门,分别通往男监和女监。男监和女监之间有墙隔开。南墙那儿有一个水井,井口特别小,我当时问博物馆的人,这个水怎么打啊?他告诉我,要用特制的、特别小的桶来汲水,为什么?防止犯人被押送过程当中,想不开,去投井自杀。那井口小得即使最瘦的人,也不能把自己装进去。

监狱外院北房是一个庙堂。我走进去,正中佛龛里供着一个神像,是一个慈眉善眼的老人,很长的胡须,他右手捋着自己胡须,很有威严的样子。这个泥胎塑的是谁呢?他怎么会是一个神呢?这个人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传说当中的尧、舜、禹时代,舜那个时期的一个大臣。他是中国司法制度的最早的创建者,他的名字叫做皋陶。这个陶字写出来是陶醉的陶,但是读的时候他的名字要读做“高摇”。

舜那个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很匮乏,人们也没有什么私有财产,所以也很少有什么犯罪行为。随着生产力逐步提升,一个部族所获取的东西可能就会多一些了。比如部族首领带着大家打猎,猎到一只野猪,把野猪分解了,大家分肉块,那个时候是一个很平均的社会,每人都分到一块。也可能有一个人当时他产生了贪心,把别人分的那块偷过来,被发现了。当时舜的一个叫皋陶的大臣,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偷东西不对,那怎么处置他呢?皋陶就拿着一个树枝,以那窃贼为圆心,在地上划一个圆圈,说你不能出这个圆圈,你就在这儿站着反省,对他进行惩罚。那个时候民风很纯朴,人的想法也很简单,那人就乖乖站在里头,再不敢动。这就叫“画地为牢”,那圆圈就是最早的监狱。现在如果再这么设监狱还行不行啊?不行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监狱也成为很复杂的一个存在,要有栅栏,要有高墙、电网了。但是皋陶毕竟是我们中国最早的司法部长,他发明了监狱,虽然当时只是一个圆圈,但是那就是监狱的雏形,因此皋陶后来就成为监狱之神,清代的监狱里就建造了狱神庙,供奉他。

监狱里供奉皋陶,在清代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什么规矩呢?就是对犯人,审问的时候会严刑拷打,体现王法的威严和峻猛,但它也在它的制度里面,设置一个柔软的部分,就是每当初一、十五的时候,允许犯人分别到狱神庙去拜狱神,如果你觉得自己冤屈,你可以吁请狱神保佑你得到昭雪;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有罪,你可以恳求他让你得到轻判;确认是死罪,就可以哀求皋陶,保佑自己死后能投生得好一点,下辈子别再遭罪。所以在当时,清代监狱里面设狱神庙,它起到一个润滑作用,在皇权、王法和老百姓、罪犯之间,搞一个缓冲区,来维系它固有的社会结构。

《红楼梦》八十回后,为什么会出现狱神庙呢?通过我前面的几讲你已经知道,贾府后来忽喇喇大厦倾,家亡人散各奔腾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两个人,他们就被关在同一所监狱里面了。当然关进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