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和履历都是要慢慢积攒的,但能力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目了然的。

姜颜林花了不短的时间,才让自己从“迎合市场”的思维惯性里解脱出来,一点点找回最本真的表达欲望,与纯粹的创作欲望。

她知道,每当自己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做到。

但摒弃了流程化的方式后,骤变的难度也是肉眼可见的。

一个人的灵感与创造力并不真的源源不断,姜颜林的那些从事游戏行业的朋友告诉过她:“当项目时间紧,预算低,上面要求你一个月就要做完十倍的工作量时,你不可能再有时间搞原创。有时候领导还直接拿一个样本给你,就得照着抄呢。”

所以都是同行抄袭同行,今天你家做我家的素材库,明天我也对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家都是打工人,每天起早贪黑混口饭吃罢了,何必斤斤计较。

姜颜林可以理解他们,但依然选择了不为这些作品买单。

就当她是那少部分的“傻子”吧。

没有灵感和创造力的时候,她会想很多办法,但绝不会拾人牙慧。

某次线上喝酒,大家聊着自己的那些奇葩经历,最后发起投票要选出谁是“奇葩经历最多的女人”时,姜颜林毫无意外地当选了。

“当之无愧哈。”

林小七笑眯眯地吐槽她。

姜颜林对此接受良好。

她甚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当一个人为了写医院的味道,就跑去急诊室外面坐一下午。

为了写欲望与性的温度,就大白天拉上窗帘在电脑面前自我探索。

为了写恨意与绝望,就翻出埋藏多年的最深的伤疤反复品鉴。

为了写挥金如土的畅快,就用一周去陌生的城市眼睛也不眨地刷卡。

为了写支配者与臣服者的绝对关系,就花费一年时间养了条忠心耿耿的狗。

那么再奇葩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

姜颜林始终对自己保有一部分的冷眼旁观。

她看着自己,就像看着一具实验容器,贪婪地吸收着无形的能量,最后满载而归,再将那些能量转换为有形的价值。

这些价值,会跃然纸上,拼凑成了她向这个世界发出的一声声无言呐喊。

多年以来,姜颜林就是这般用自己的血和肉,写着她的故事。

于是只要她还有血有肉地活着一天,她的灵感就不会枯竭。

但也并非所有的奇葩经历都能作为素材,写进她的故事里。

黎匀橙曾经邀请过姜颜林,想和她一起在油管做一档新的访谈秀节目。

每一期都邀请一位熟人或朋友当嘉宾,就像《艾伦秀》那样的聊天形式,但话题和内容绝不会那么官方,而是极尽的爆点和没有下限。

姜颜林很意外,因为这的确也是自己想过要做的一件事,只是谈话形式和平台媒介有些差别。

没想到她们两个人连这方面的想法,都能高度相似。

后来因为两人都太忙碌,哪怕选定了第一期嘉宾人选,也没来得及实施计划。

姜颜林很期待这个节目能做出来。

因为第一期嘉宾的故事,实在是过于精彩。

姜颜林一直很遗憾,不能将这些素材写进自己的剧本里因为过不了审。

只能期望于有一天能通过节目的形式呈现。

一直工作到晚上,姜颜林检查了一遍已经完成的部分,稍做修对之后,就选择了下班。

黎匀橙的电话突然打过来,说她已经订好了来中国的机票。

“这么快?”

姜颜林总感觉她说这件事才没几天。

黎匀橙就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已经开始刷社交媒体看网红店了,势必要在这一趟拍十几个G的素材才肯罢休。

“姜颜林,快给我介绍女人,我要女人!”

她在电话那头鬼吼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