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去查他的问题,福彭就危了。本来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关系多铁啊,曹家有这么大的靠山,日子多好过。但是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情况就不妙了。我说这些,你可能又不耐烦了,大概在想,光说这些历史上的事,干吗啊?你说的这些情况,书里面有没有反映啊?书里面有反映。在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曹雪芹写得很聪明,他没有写贾家直接受到打击,但是贾家自己就窝里斗了,外面的还没有杀进来,自己家的人就跟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个时候,真实的生活中,确实是曹家还没有直接受到打击,虽然他们的权贵亲戚出了一些问题。当时曹家还混得过去,可是他家的背景开始出现问题了,靠山开始融化了,那气氛也就紧张起来。把现实生活的真实气氛反映到小说里,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头,从那段文字,你就可以感觉到,外部的紧张气氛蔓延到了贾府里面。

有人总是不注意读这些内容,一位红迷朋友就对我说,你讲《红楼梦》,你老是讲过场戏!你讲的那是《红楼梦》吗?我也就问他:什么叫过场戏?怎么来读《红楼梦》?他是受过去的一个思维定势的影响,过去通行本的影响太大了。《红楼梦》又多次被改编成戏曲、戏剧、电影什么的,改编过程中,把很多东西全给排除掉了。它排除掉有它的道理,尤其戏曲,它的艺术特点是大写意,它不可能像小说这样说得很细,只能选取改编者认为是最主要的,粗线条地加以表现。所以不少人对《红楼梦》的印象就是一个“宝黛悲剧”。跟我讨论的这位红迷朋友,他对《红楼梦》就有个思维定势,他满脑子除了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啊,他没别的,你说别的,他就不耐烦,甚至责问:你讲这些,算是讲《红楼梦》吗?我反过来问他,我提到的这些文字,都是曹雪芹写在书里的呀,难道曹雪芹不该写下这些吗?分析这些文字,怎么会不是讲《红楼梦》呢?当然,一本书各人有各人的读法,谁也勉强不了谁,他就那么看待《红楼梦》,对此我也很尊重;但是我也希望他尊重我,尊重我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我在这些讲座里经常举出一些以往人们很少注意到,甚至红学界也很少涉及到的《红楼梦》里面的一些所谓过场戏,一些没有在各回回目中概括到的内容,但这毕竟是《红楼梦》的正式文本啊,不是总有人说,研究《红楼梦》不要脱离它的文本吗?我很细致地来分析它里面的文字,正是紧扣文本啊,强调“文本”的人士,为什么要“叶公好龙”呢?我认为,有些一般人认为是过场戏的文字,其实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场戏,这都是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字,传递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像第七十五回开头所写的,就应该非常重视。

它写的什么呢?写尤氏在荣国府,她办完一些事,就要到上房去,要到王夫人那儿去。这时候,她身边的仆人,就悄悄劝告她说,你不要去。为什么不要去?那仆人说:“才有甄家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这时就出现这么个情况,气氛不对头,甄家来了一些人,带东西来了。于是尤氏想起来,贾珍看了邸报――邸报就是当时官方所发布的,给所有官员看的,类似现在内参的东西,上面会有一些朝廷的重大事件,一些皇帝的指示,一些案件什么的,这种东西叫邸报――说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而且底下仆人,还跟尤氏反映:“才来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也是有的。”你懂这是在干嘛吗?寄顿财物,就是说,小说里面写到,江南甄家被查抄了,被查抄以后,这些人就到贾家来寄顿财物。知道吧?这是违法的,这是皇帝不允许的。但是甄家、贾家,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实在是择不开,所以贾家就帮甄家藏匿这些东西,就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情节。所以尤氏一想,那就别到王夫人那儿去了,就回避了。后来又写王夫人到贾母面前,因为这样的事,你不能不跟老祖宗汇报啊。王夫人就跟贾母说,甄家出了事,被抄家什么的,贾母就不爱听,当然不爱听,心情很不好。后来贾母大意就是说,咱们就别说这些,咱们该怎么乐,咱们还怎么乐,咱们过咱们自己的快活日子,